7月2日,英联股份在江苏高邮举办江苏英联复合集流体有限公司(下称“江苏英联”)总部基地落成仪式。英联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总部基地建设历经数月,标志着英联股份为大规模量产复合集流体做好了准备。
在经历2023年企业密集入场后,复合集流体经历了一段“沉寂期”。江苏英联总部的落成,为锂电创新材料复合集流体的产业化擂响了“战鼓”。有行业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分析,复合集流体技术难度高,企业并非快速切入即可做成,这是行业经历沉寂期的主要原因。但需要强调的是,复合集流体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而动力电池“新国标”对安全性的高要求以及固态电池革命,更为复合集流体带来发展新契机。
远大前景下,部分有决心的企业,持续加大投入,继续打磨技术。记者注意到,在生产端,英联股份、洁美科技等上市公司以及金美新材料、北京安迈特、扬州纳力新材料等未上市企业正继续投入;在应用端,宁德时代、比亚迪、广汽、吉利等大量主流电池企业和车企正进行复合集流体测试。
企业挥金投入 下游广泛测试
复合集流体为一种革新性锂电材料,可分为电池正极使用的铝复合集流体和负极使用的铜复合集流体。复合集流体因具备高安全性、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降低成本、长寿命、低放电等特性,被业内认为是替代传统锂电金属箔材的下一代材料。
英联股份近年切入复合集流体领域,持续推进“快消品金属包装+新能源材料复合集流体”双驱动发展战略。其控股子公司江苏英联于2023年成立,为英联股份开展复合集流体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主体。
就江苏英联最新的产能建设情况,英联股份方面介绍,2023年9月,江苏英联与设备供应商日本爱发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采购10条铝复合集流体生产线,目前已具备5条日本爱发科铝复合集流体生产线;此外还具备5条铜复合集流体生产线。远期来看,江苏英联计划建设10条铝复合集流体和134条铜复合集流体生产线,预计总投资达30.89亿元。
受市场前景吸引,上半年还有多家公司挥金投入复合集流体领域。洁美科技6月27日公告完成对控股子公司柔震科技3000万元增资。增资旨在加速柔震科技在复合集流体产品领域的产能扩张节奏,提升其为下游电池生产企业的配套供货能力。此外,北京安迈特今年4月宣布在四川内江投资50亿元建设10亿平方米/年复合集流体产能。扬州纳力新材料于今年5月举行新大楼及研发中心落成仪式,该公司曾于今年1月宣布完成由淡马锡领投的10亿元A+轮融资。
从产业化进度看,目前金美新材料处于相对领先地位。记者从金美新材料了解到,公司复合集流体产品自2018年以来多次实装应用,累计装车超过3万辆,复合集流体出货金额超过1亿元。目前,公司已有几十家客户通过PTO测试,进入批量合作阶段,部分客户项目已实现规模化,公司在手订单达数亿元并持续交付中。
从应用端看,记者了解到,宁德时代、比亚迪、广汽、吉利等大量电池企业和车企正测试复合集流体,其中宁德时代已实现复合集流体装车应用。
新标准、固态电池成发展助推力
相较于复合集流体产业发展初期,现在的锂电行业环境已发生变化。一方面,传统电池产品进入成熟期,价格竞争激烈,下游对成本十分敏感;另一方面,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下一代电池吸引企业争相布局。在此背景下,复合集流体该如何实现市场突破?
金美新材料董事长臧世伟表示,虽然目前锂电行业对价格敏感,但动力电池“新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对电池热失控“不起火、不爆炸”的硬性要求,将引导企业追求更高安全技术,而非仅追求低价。这为复合集流体特别是在电池正极使用的铝复合集流体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铝复合集流体虽然成本较纯金属铝箔更高,但由于其能够有效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所以其有望在高镍三元电池等高端车型电池中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实际上,自今年4月动力电池“新标准”发布以来,已有多家复合集流体企业表示,下游客户接洽意向增加。
记者还注意到,固态电池可能为复合集流体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在前述落成仪式上,江苏英联展出了双极铜铝箔。该产品适用于新型固态电池串联结构,能够提高电压和快充能力。
一位高校材料专家介绍,固态电池的一大优势是可以使用双极板堆式结构制造,这种结构能以串联的方式增大电池电压、降低电池系统成本。而这种电池结构所需的集流体,正是铜铝复合的双金属结构。因此,他看好这一种复合集流体的发展前景。不过他提示,双极板堆式结构固态电池技术难度很大,预计需要10年以上才能实现批量制造。
据高工锂电预测,到2030年,铜复合集流体的渗透率有望达到40%,市场需求约180亿平方米。金美新材料方面测算,若按照4.5元/平方米售价预测,届时铜复合集流体市场将达到810亿元。再加上铝复合集流体市场,2030年复合集流体总体有望成为千亿级市场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