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蒋胜龙在检修电路。
记者 门杰伟摄
图②:马英英在裁旗袍布料。
施俊炜摄
图③:刘中华在换电动车前轮轴承。
记者 周 欢摄
缝补衣物、修理电路、维修电动车……家门口社区手艺人提供的服务看似不起眼,却是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记者近期在多地跟随社区手艺人走街入户,记录他们工作的点点滴滴,触摸修修补补中的匠心独具,认真感受这份炙热的民生温度。
——编 者
吉林长春市南关区环城社区维修工蒋胜龙——
当好社区维修“多面手”
记者 门杰伟
深夜11时27分,吉林长春市南关区环城社区的一栋居民楼下,维修工人蒋胜龙停好摩托车,背起工具包,三步并作两步迈上台阶,敲响二楼住户的门。
“蒋师傅,烧水时家里突然跳闸,现在一片漆黑,您快给看看该咋整。”手电光扫过家中的插座、电器,蒋胜龙掀开配电箱,精准地将漏电保护器复位,住户家中重现光亮。
“没啥大事,热水壶插头换个新的就行。”蒋胜龙一边收拾着工具包,一边安慰着住户,“下次遇到跳闸别着急,随时打我电话!”
今年是蒋胜龙从事社区维修工作的第三十七个年头。在他的工具包里,测量电压电流的万用表,维修水管的扳手、钳子等工具塞得满满当当。“在社区里做维修工作,就得当好‘多面手’。”蒋胜龙说,“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复杂多样,要想服务好各类需求,就得钻进去、沉下去,练好十八般武艺。”
经过年复一年的自学、训练、实践,蒋胜龙在维修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全、手艺越来越精。社区居民也都认准了蒋胜龙的“金字招牌”,无论家里是漏水还是断电,“找蒋叔,准能行。”
现在,蒋胜龙还新增了线上“问诊”服务。居民拍摄视频传至维修群或者给他打视频电话,他能通过插座焦痕判断线路问题,听水阀异响锁定堵塞管道。
这些年,蒋胜龙腾出时间向年轻维修工传授经验。“过去修100次积累的好做法,现在要变成人人能用的标准模式。”蒋胜龙介绍,维修团队构建起快速响应机制,维修工人接到需求后5分钟即可到达现场,普通问题30分钟内解决,复杂问题4小时内解决,特殊复杂问题1天内形成解决方案,让居民的需求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上海奉贤区柘林镇海韵社区裁缝马英英——
一针一线中传承美丽
记者 曹玲娟
地处上海奉贤区柘林镇海韵馨苑,是一处整洁又不失烟火气的大型社区,马英英的裁缝店,就开在居民楼的底楼。
今年52岁的马英英,是个能干的女人。仗着18岁就开始在镇办服装厂工作10年的手艺,闲不下来的她退休后,在自家房子里开了这家社区裁缝店。
“我年轻时在服装厂,什么工序都干过,自家的房子,不用付房租,赚多赚少不要紧。我就是帮老人缝缝补补,做点棉毛衫,都是老人穿习惯的款式,外面蛮难找到的。”马英英说,“社区里的小店,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手艺和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现在顾客们越来越追求美了,店里的招牌产品已经进阶到旗袍。”
旗袍对制作手艺的要求高。马英英没有拜师,全靠自学。店里各式各样做工精良的旗袍,都是马英英的作品。
“做旗袍就是要精致。”马英英说,手艺人做事讲究一丝不苟,制作一件最简单的手工旗袍,从对花、粘衬到打刀眼、缝合,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我只能一件一件制作,速度有点慢,但品质有保证。”
小店虽小,市场很大。前段时间,马英英的小店又出了一个小爆款——被面旗袍。
被面旗袍,算是居民与马英英的共同创造。“过去被面是女孩子出嫁时的嫁妆,家家都有。那天顾客说起儿子要娶媳妇了,我们灵机一动,想到不如把被面拿来改成旗袍,第一件大红被面旗袍就这样诞生了,顾客穿着它出席了儿子的婚礼,可开心了。”马英英回忆。
马英英平时会把制衣过程拍成视频在网上发布,没想到,被面改成旗袍的视频火了。“来店里咨询的人变多了,甚至有外地的粉丝把被面快递给我,希望帮忙改成旗袍。”马英英说。
这份独属于社区小店的美丽与温暖,正在马英英的一针一线中传递下去。
江西南昌市西湖区电动车维修工刘中华——
老主顾们认准好手艺
记者 周 欢
“老刘,车半路‘罢工’,您快给看看!”早上8点,在江西南昌市西湖区桃花街道桃锦社区,居民张运茹推着一辆暗红色电动车径直走向“老刘电动车修理部”。
老刘侧着头仔细观察车轮。“轴承坏了,换个新的。”老刘用手指快速拨弄,动作熟稔,10分钟不到就让电动车“复工”。
今年60岁的老刘名叫刘中华,早在1995年就做起了自行车维修生意。这些年,骑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老刘决心调整生意策略——修“大家伙”要大场地,老刘租了间小门面;自称“没什么文化”的他,又“硬着头皮”开始学电动车修理技术。
“刚开始,拿起电路板,两眼发直。”不过,老刘有股韧劲,“只要肯学,还有学不会的事?”老刘特意从废品站论斤买回来一堆旧电机,个个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要研究就研究透!”
“后来,和修自行车一样,眼一看、手一摸,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在日复一日的琢磨、操练中,老刘的电动车修理技术不断提升。
问起为啥生意好,老刘就4个字——做好服务。“做好服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另外,还要有个‘好心’。”
隔壁超市老板李海明就记得,有一次找老刘看轮胎,他发现只是轮毂有细微裂痕,坚持不收检测维修费。“附近居民都知道老刘,能拧螺丝绝不换零件,5块钱能修好的绝不收10块。”李海明说。
“最忙的时候,一天光找上门的顾客就有20多个。”老刘还记得,去年,有位回头客推着电动车从5公里外的八一广场来找他,老刘一阵诧异:“这么远,何必呢,就近找个地方修就是了。”听到顾客回话说“我只信你”,老刘心里热乎乎的。
随着年龄渐长,老刘试过关店“退休”,可是大伙儿都舍不得他走。“只要我还修得动,就继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