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观潮】 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新蓝图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付饶2025-05-23 06:51

香港证监会4月7日发布通函允许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提供质押服务。这一举措绝非孤立事件,而是《A-S-P-I-Re虚拟资产行业发展路线图》在“产品创新”支柱下的重要实践。当市场聚焦于质押服务可能带来的20亿美元新增管理规模时,更需将其置于香港系统性构建虚拟资产监管框架的战略维度中观察。此次政策落地既验证了路线图“以机构化推动市场成熟”的核心逻辑,也展现出监管层在风险管控与技术赋能之间的精准平衡。

视角一:路线图战略框架下的质押服务解构。产品(Products)支柱的实质性突破:根据A-S-P-I-Re路线图设计,产品创新旨在构建从基础交易到衍生服务的完整生态。此次开放的质押服务,本质是将传统金融市场成熟的收益增强工具引入虚拟资产领域。区块链网络的质押机制虽具技术特性,但其经济实质与债券回购、证券借贷等传统金融工具存在相通性。监管层允许持牌平台开展此项业务,标志着香港在虚拟资产金融工程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对现货ETF质押的特别安排。要求平台设定质押比例上限,既是对BIS(国际清算银行)警示的质押流动性螺旋风险(质押资产集中赎回导致链上流动性枯竭)的未雨绸缪,也与路线图“保障(Safeguards)”支柱中动态化风险管理框架形成呼应。这种跨支柱的政策协同,凸显监管层对虚拟资产市场复杂性的深刻认知。

合格资产扩容的制度深意:证监会同步扩大合格虚拟资产范围,表面是丰富ETF产品线的技术性调整,实则暗含路线图连接(Access)与联系(Relationships)两大支柱的战略考量。将更多符合“12个月跟踪记录”要求的代币纳入零售交易范畴,既能提升市场广度吸引国际资本,也为后续与中东、新加坡等辖区开展监管互认奠定资产标准基础。这种以产品促连接的策略,正是香港构建跨区域流动性枢纽的精妙之处。

视角二:从政策落地看路线图的实施逻辑。风险管控的技术化升级:针对质押服务可能引发的托管风险,新规要求平台必须采用冷热钱包分离、多重签名等新型技术方案。这实际上是将路线图基建(Infrastructure)支柱中“推动区块链与金融基建对接”的要求具象化。通过强制技术标准抬升行业安全阈值,香港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欧盟MiCA规则导向的技术治理路径。机构投资者培育的系统工程:允许专业投资者通过质押服务获取链上收益,本质上是在传统交易获利模式之外,为机构资金开辟网络参与收益新渠道。这种收益结构的多元化,与路线图“吸引全球流动性”目标形成共振。据HashKey测算,合规质押服务可使香港虚拟资管规模年化增长率提升5—8个百分点,加速实现2027年200亿美元AUM的战略目标。

视角三: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实施前景。尽管新规获得市场积极反馈,但实施过程中仍需警惕三大风险点:一是技术运维压力:新型托管方案要求平台实时监控质押资产的链上状态,这对中小型交易所的节点运维能力构成挑战。监管层或需借鉴基建支柱中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推动托管技术服务商生态建设。二是跨市场风险传导:当现货ETF质押比例超过临界点,可能引发虚拟资产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风险共振。这要求证监会加速落实路线图联系支柱中的监管对话机制,构建跨境风险防火墙。三是收益预期管理:散户投资者可能误解质押服务的“稳定收益”属性,需强化路线图保障支柱中投资者教育的落地执行。建议参考传统金融市场做法,要求平台披露历史质押收益率波动区间。

此次政策看似仅是技术细节调整,实则是香港践行A—S—P—I—Re路线图的标志性事件。通过将质押服务创新嵌入“机构化—产品化—国际化”的战略框架,香港正重新定义虚拟资产监管的范式:既非简单移植传统金融规则,亦非放任技术原生特性,而是在制度弹性与技术刚性间寻找动态平衡。这种治理智慧,或许正是香港领跑Web3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