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海盐之都”寿光市的菜央子盐场上,顶着5月火辣的骄阳,一车车刚被采集起来的白花花的海盐,正被陆续送往各地加工销售。
5月15日,“古卤新生 智造健康”2025鲁盐集团第三届齐鲁采盐季活动正式开启。鲁盐集团是上市公司鲁银投资(600784)旗下盐业板块运作主体,作为山东省省级食盐专营龙头企业,该集团盐产量居全国前列。
古老盐场持续上新
据了解,山东省是海盐大省,其中寿光市盐业历史悠久,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探明的地下卤水储量约为26亿立方米,现有盐田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原盐产能约300万吨,占全国海盐产能的1/8。而菜央子盐场正处在“卤水”矿带的中心位置,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卤水在不断蒸发浓缩的过程中,各种盐类浓度不断增大,当盐类浓度达到饱和时,盐就以晶体形式呈现,在过度饱和溶液中,不断维持溶液过饱和度,晶体就能继续生长,最终制成形成大颗粒的‘原盐’。”正在进行盐度测量的制盐师李师傅向记者介绍,海盐生产经过提卤、制卤、结晶、捞盐等工序,从井里提上来的卤水,经过提纯,盐浓度达到25度后,便就开始进行晾晒,经过两个月的时间,便可采收。
近年来,菜央子盐场加快盐业生产结构调整,不断推出高附加值产品。其中,该盐场成功生产出了被誉为盐中“贵族”的“盐之花”,填补了我国在高端食用盐领域的空白。
鲁盐集团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盐之花”产量低,十分稀缺。“每年5至9月份,盐田卤水池上会漂浮一层薄薄的白色半透明结晶体,在一定天气条件下便可采拾出这种‘盐之花’。一年下来,每50平方米的盐田,只能生产不到500克的‘盐之花’。在国外,它是高级西餐中常用的调味料之一。”
据中研普华研究咨询的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食盐表观需求量维持在1150万吨左右,但中高端食用盐的消费需求在全球范围呈上升趋势,在健康饮食观念的推动下,国内无添加、功能性中高端食盐和日化盐消费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和增长点。
盐业人士向记者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盐消费不再局限于基本需求,而是向健康、营养、功能性方向发展。低钠盐、有机盐等健康型食盐产品市场占比持续上升,行业产品结构将更加多元化、高端化。食盐行业正朝着更加规范、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数智化助力盐田转型
盐业作为传统产业,近年来也正不断创新推进转型升级。
近年来,菜央子盐场积极运用数智化技术,推进制盐生产模式的创新,先后开展了“盐田远程监测控制集成化、塑苫作业自动化、卤水输送流量精准化、天气监测预警智能化”等多项创新试验项目,建成了在全国海盐行业内领先的新型“智慧示范盐田”。
山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生产方式创新上,盐产业正大力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打造更多的智慧盐田、数字井盐和智能储藏的典型示范场景。在发展模式创新上,不断推广探索智慧盐田、数字井盐、智能储运等现代模式的复制和推广。
近年来,山东省出台了多项规划政策,不断的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盐业特色品牌,推动山东有盐业大省向盐业强省迈进。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拥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11家,累计生产食盐169万吨,拥有定点批发企业122家,累计销售食盐168万吨,全年全省原盐产量达到2500多万吨,约占全国的25%,其中海盐产量1500多万吨,占全国海盐总量的70%,井盐产量990万吨,约占全国矿盐的近16%。鲁盐集团作为山东省级食盐专营的龙头企业,2024年生产食盐135万吨,销售食盐136万吨,均占全省的80%左右。
中国盐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执行理事长王小青表示,山东是我国的产盐大省,2024年山东盐主要产品产量继续领跑全国第一,原盐产量位居第一,海盐产量位居第一,溴素产量位居第一。此外风电光伏装机容量也位居同行第一,盐产业多元化发展,新兴产业的扩展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得到不断的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制盐企业也正注重在新能源领域布局,探索盐业发展的新路径。以鲁银投资为例,菜央子盐场通过设立光伏等,采用“盐光互补”建设模式,在现有盐田上架设光伏板,实现了下部制卤、上部发电的产业综合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复合利用价值,为盐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该公司还推进盐穴储能建设,努力打造新的增长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盐的生产过程和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行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加速演进,具有循环经济技术优势、规模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品牌优势以及地域优势的企业有望保持领先。”前述盐业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