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读!
来源:中国基金报作者:方丽 曹雯璟2025-04-29 16:32

【导读】五大基金经理解读《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曹雯璟

近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据悉,《实施方案》聚焦数智技术赋能行动、数智转型推广行动、数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数智监管提升行动等四个方面系统提出14项具体工作任务。从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交流合作、深化评价宣传、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实施方案》对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有何指导意义?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医药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其中,有哪些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值得关注?中国基金报采访了五位公募投资人士。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三部基金经理陈西铭

平安医疗健康基金经理周思聪

德邦基金权益研究总监、基金经理袁之渿

创金合信全球医药QDII基金经理毛丁丁

诺德基金基金经理朱明睿

这些基金经理认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医药全产业链数智化升级,有望为AI制药及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心剂”。目前医药基本处于底部向上的位置,创新药、医疗器械、仿制药、消费医疗等被看好。

有望为AI制药及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心剂”

中国基金报记者: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实施方案》,这对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有何指导意义?

陈西铭:推动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有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推动医药工业的制造环节自动化、智能化;其二,开发医药数据价值,即整合释放医药数据要素价值;其三,增加医药工业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防范实力;其四,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全产业链。

整体来说,是推动医药工业在制造、研发等各个方面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并着手挖掘行业的数字价值,并防止在上述过程中出现大的安全性问题。这是对医药工业一个全面的转型要求。

周思聪:《实施方案》为医药工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和目标,是首个国家级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系统性文件,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具有明确顶层设计与转型方向、强化政策支持、完善监管与创新协同发展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丁丁:首先,该方案明确了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是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大方向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需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医药工业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水平。

二、该方案提出了数智化基础建设、转型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等具体方向,给出了明确的数字化目标及完成期限,并提出了2030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的总目标。

三、该方案进一步提出了6个方面41个具体应用场景案例,将数智化转型工作细化到了医药工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具有极强的参考及指导意义。

朱明睿:《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医药全产业链数智化升级,有望为AI制药及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心剂”。政策提出到2027年将突破30项数智化关键技术,该政策有望促进AI制药的快速发展,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未来医药工业各个产业环节将更加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

中国基金报记者:该《实施方案》指出,到2027年,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到2030年,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生态体系进一步健全。未来,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医药工业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

毛丁丁:考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医药工业的各个产业环节都将更加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科技创新药械的研发及生产效率,并同时提升生产质量和安全水平。

陈西铭:数智化转型对于医药工业的发展肯定是有推进作用的,具体来说就是从研发、制造等环节,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对行业赋能。从结果上来说,有助于加快药企的研发进度,并提升行业的生产效率。

朱明睿:医药工业其实一直都在向数智化转型,而该政策的推行,有望加快医药工业智能化的进程。

周思聪:发展趋势上,第一是技术创新驱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医药工业将加速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方案明确推动医药工业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

第二是产业链协同:数智化转型将促进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合作。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和监管,各环节数据的互联互通将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质量。柔性化智能工厂加速普及,区块链药品溯源系统将覆盖90%以上流通环节,AI需求预测系统可降低库存成本20%。

第三是绿色可持续发展:数智化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医药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符合全球绿色发展的趋势。

第四是国际化加速:数智化提升研发效率,推动国产创新药通过FDA/EMA认证。

在发展前景上,首先,数智化转型将显著提升医药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数智化转型将催生新的业务模式和市场机会,例如远程医疗、智能健康管理等领域。最后,通过数智化监管手段,可以更好地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

AI医疗、CXO等板块或受益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中,其中,有哪些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陈西铭:主要是辅助医药工业进行数智化转型的公司或将有投资机会。一方面是医药工业的自动化将加速,对于药机行业的需求有所拉动。另外,人工智能辅助药企研发、生产的企业也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最后,拥有数据要素并可以整合出有价值的数据,与其他药企进行合作的企业也有机会。

毛丁丁:关注积极采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赋能自身业务能力的研发外包及制药装备服务商、充分受益于数智化转型的创新药械研发企业,以及专注于人工智能提升诊疗效率的AI医疗企业。

朱明睿:AI医疗与CXO板块对此方案的受益程度可能会相对较为明显。其中,AI医疗全方位受到了该政策的支持,而CXO板块或将在降本增效方面获得受益。

周思聪:比较关注五类:AI药物研发、智能制药设备、医疗大数据与平台、数智化转型服务、智慧监管工具。

关注创新药、医药研发外包、OTC中药、消费医疗服务等

中国基金报记者:近期,在诸多利好刺激下,医药板块逆势走强,成为市场焦点。医药板块行情是否可持续,对后市怎么看?看好哪些子行业?

陈西铭:医药行业自2021年中见顶后经过了接近4年的下行期,其估值、股价的调整都比较到位,后市机会大于风险。子行业中,首先看好创新药行业;其次,我们也看好一些今年业绩有望见底回升的子行业,如耗材、药店。此外,部分国产替代的行业和公司有望将在贸易摩擦的过程中受益,也是我们看好的方向。

毛丁丁:医药板块调整已长达四年,地缘、政策整顿、疫情后周期等多项悲观因素得到了充分的预期及消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走出困境并展现良好的经营业绩,同时新的产业力量也在迅猛发展,支撑医药板块行情上行。因此我对医药行业后市展望积极,看好创新药、医药研发外包、OTC中药、消费医疗服务等细分方向。

袁之渿:在经历近几年的调整期后,近期,医药板块迎来利好,医疗AI和创新药赛道等多个细分领域涨幅明显,其中港股在节奏上领先于A股。尽管部分细分领域短期内涨幅已经比较显著,但全年来看,医疗板块的结构性行情有望延续。

除创新药和医疗AI外,我们还看好生命科学上游(如科研试剂、仪器及设备等)自主可控相关赛道。年初以来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我们预计会加速相关细分领域的进口替代进程,因此可重点关注这些具有潜力的细分市场。

朱明睿:目前医药基本处于底部向上的位置。对各子板块而言,创新药在过去几年受到国内政策支持力度大幅提高,而在出海方面也不断有大的BD落地,使得创新药板块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国内集采使得医疗器械与仿制药板块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力,但目前看集采有缓和趋势,我们认为这两个板块后续也有望展现出相对不错的表现。消费医疗方面,过去几年受整体消费环境影响,板块也有所承压,但我们相信后续随着消费刺激政策的落地,其整体有望实现基本面反转。

周思聪:当前医药板块的情况是:有长期逻辑(利于行情走远)、有主题(利于情绪)、有分歧(利于节奏)、低估值(上涨压力小)、低持仓(筹码结构好),构成大级别行业条件。当所有医药子行业都处于底部区间的时候,我们认为风险偏好可以高一些,优先选择有机会实现戴维斯双升的医药子行业,重点看好整个创新药行业以及创新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投资机会。

创新药是目前医药板块最具价值的投资方向之一

中国基金报记者:创新药板块走势强劲,如何看待这一细分领域投资价值?

毛丁丁:创新药是国内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之一,是目前医药板块最具价值的投资方向之一。从产业趋势看,创新药目前处于供需双景气的发展阶段。需求端,国内政策大力促进创新药的发展及应用,尤其是宽松的支付政策大大释放了创新药的需求;供给端,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国内创新药产业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市场认可,在研创新药数量全球领先,海外技术授权合作频频,未来5~10年将有多款“重磅炸弹”药物(指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药物)原创于中国企业。在这种产业趋势之下,创新药板块未来还有巨大的空间。

陈西铭:我们看好创新药板块,政策端的支持鼓励使得创新药板块在2025年业绩确定性可能较强;此外,我国创新药在海外授权的金额和案例数屡创新高,也旁证了行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高度。

袁之渿:经过十余年的打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管线。一方面,创新药产品的获批及商业化带来了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全面而前瞻的研发管线布局也吸引了全球头部医药企业的兴趣。通过业务发展对外授权,国内企业获得了更快捷的产品出海机会。中国不仅在成本效益方面具有优势,在创新药的研发实力上也越来越得到全球认可。当前,很多中国企业正逐步从“幕后”走到“台前”,这个转变过程不仅体现了在全球地位的提升,也为各个公司及产品管线带来重新评估的投资价值,对于关注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者而言,创新药领域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方向之一。

朱明睿:创新药主要是两条线的逻辑,一条是受国内政策支持带来的创新药在国内快速放量,另一条则是BD出海逻辑。我们相对看好BD出海逻辑,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年国内创新药企业在BD出海维度有着较为显著的进展,同样的药品在欧美售价远高于国内,这也意味着一旦出海成功,企业或将收获丰厚的回报。

周思聪:2025年是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三个元年”——收入放量元年、盈利跨越元年和估值抬升元年,行业有望迎来系统性投资机会。

从短期来看,2025年将是创新药企业收入集体放量的起点。经过2024年的医保谈判,80%的A股和港股创新药公司将在今年迎来产品收入放量期。从中期维度看,2025年至2028年将是中国创新药企业集体步入盈利期的关键阶段。长期来看,2025年或成为中国创新药估值系统性提升的起点。支付端的显著改善,长期来看将拉长创新药械的生命周期、拉高创新药械的销售峰值,创新药企业会经历一个估值慢慢抬升的过程。

关注内外部不确定因素

中国基金报记者:整体来看,医药板块后续有哪些风险因素需要关注?

毛丁丁:海外方面,美国的贸易政策如果极端化,可能会影响全球医药工业体系;国内方面,深度的医疗改革在持续进行中,部分产业环节,如医疗服务、医疗设备等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出现变化,进而影响相关细分领域的发展前景。

袁之渿:作为医药板块中弹性较大的细分领域,创新药板块的最大风险还是在于各个产品管线研发的成功率,在投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

朱明睿:国内集采因素,研发失败(BD出海退货)这两个方面的风险都值得关注。

周思聪:一是政策风险:集采细则落地可能不及预期,对药企利润产生影响。丙类目录细节尚未明确,若推进不及预期可能引发板块回调。二是市场波动风险:港股市场整体波动较大,创新药板块可能受到市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短期回调。

编辑:江右

校对:纪元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