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临退休劳动者“最后一公里”困境,法官以案释法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江聃2025-04-29 15:35

4月29日,北京西城法院召开的“涉临退休人员劳动争议案件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发布信息显示,2022年至2024年,该院审理涉及50—60岁临近退休年龄劳动者的案件在全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由2022年的30.2%上升到2024年的42.8%。如何保障临退休劳动者优雅“谢幕”?西城法院法官建议从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和能力入手,共筑放心退休“路”。

临退休劳动者可能成为企业优化“首选”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数据显示,50至59岁人群已成为各年龄段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占总人口的16.6%。这一群体既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曾为各行各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公里’,临退休劳动者却可能面临权益受损的困境。”北京西城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莹表示,这些困境具体表现为,企业裁员、社保断缴、工龄争议、退休待遇缩水等等。

赵莹表示,这既是产业转型背景下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与临退休人员劳动技能更新滞后之间存在冲突的表现,也是劳动者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临退休劳动者对于养老保险缴纳及退休金领取等事项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部分用人单位的相关政策缺乏明确性和规范性的结果。此外,企业改制、拆分、重组等调整下,临退休劳动者因工作年限长,工资水平在企业内部处于较高水平,企业为降低人力成本,临退休劳动者一般为企业优化的“首选”。

赵莹表示,西城法院始终坚持三大举措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第一,不断完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相互协调、有序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处理机制;第二,联合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从“被动化解”转向“主动预防”;第三,深入调研案件审理过程中所发现的共性问题,主动延伸审判职能。

以案释法促共识

西城法院民事审判四庭副庭长徐澜涛通报了涉案主体均为临退休人员的4个典型案件。

在“名为调岗实降薪,违法解除应赔偿”典型案件中,某集团欲将范某调整工作岗位至薪酬标准较低的集团下属子公司,并变更劳动合同相对方。但在双方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集团以不服从工作安排为由解除与范某的劳动合同。此举最终被法院判定为违法解除,集团公司需支付范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在“经营困难虽有因,解除关系需谨慎”案件中,某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原劳动合同继续履行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但公司员工屈某未与公司达成一致。后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支持了屈某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等全部仲裁请求。某公司不服仲裁裁决,起诉至法院。法院认为,虽然法律规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协商未能达成一致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对于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劳动者,应当给予特殊保护,因此判决某公司支付屈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其他案例中,徐澜涛还提示劳动者应当及时关注自己档案的流转情况,主动了解社保缴纳情况。

多维机制共筑放心退休“路”

西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四庭法官陈欢从监管部门、用人单位及劳动者三个维度提出法官建议。

针对监督管理部门,法院建议完善“三位一体”监管体系。人社部门需强化退休政策宣讲力度,通过专题培训、案例解读等形式提升政策透明度;工会组织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企业退休事务协商机制,重点监督经济性裁员等特殊情形;市场监管部门须完善企业信息审查制度,严格把控企业注销前的债务清算与职工权益保障,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联动机制。

对于用人单位,法院建议,企业应建立退休员工权益保障预案,进行薪酬调整、岗位变动等重大决策时履行法定协商程序。完善社保公积金动态核查机制,设立历史遗留问题专项处理通道。同时规范人事档案全周期管理,建立电子档案双备份系统,确保离职手续依法合规办理。

针对临退休劳动者群体,法院建议劳动者积极调适心态,合理规划工作节奏与强度。与此同时,主动了解与退休相关的法律法规,明晰自身在办理退休手续过程中的权利及义务,关注个人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定期查看缴费记录,做到心中有数。

校对:赵燕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