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国内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综合服务商深水海纳(300961.SZ)披露定期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亿元,受收入下滑、计提资产减值等影响,公司未能实现盈利。
这一数据背后,既有宏观环境、环保行业周期性调整、行业项目投资需求缩减等外部因素,也有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布局新兴领域的战略性选择。公司紧扣“技术驱动、轻重平衡、聚焦借力”三大核心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实力和运营服务能力,深耕产业链、整合行业资源、产业资源、区域资源,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培育公司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智慧水务+鸿蒙生态:打造环保行业数字化底座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环保水务行业的当下,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快推动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和智慧水务运营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布局,以数智化转型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
自2020年推出“Hy-Smart智慧水务平台”以来,公司持续推动水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2024年,公司进一步强化技术融合,将开鸿操作系统(KaihongOS)引入水务管理系统底层架构。控股公司华鸿海纳入局鸿蒙生态,成为深水海纳数智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一方面,通过鸿蒙系统的分布式能力,可以解决传统环保设备互联互通难题;另一方面,借助鸿蒙生态的开放性,公司逐步构建“设备+平台+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开创了环保行业服务升级的新路径。
报告期内,公司募投项目深水海纳智慧环境能源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简称“科创中心”)正式落成,同时完成实验室CNAS认证相关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了研发基础,强化企业创新链以驱动公司在环保行业的竞争优势。科创中心围绕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趋势进行核心关键技术布局,立项多个研发项目课题并取得显著研究成果。
未来,公司将紧抓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机遇,以“无人值守、智慧决策”为实践目标,加快构建涵盖“云-边-端”一体化的数字生态体系,依托开源鸿蒙操作系统及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技术,稳步推进技术底座和基础产品的研发,逐步实现自主可控的“云-边-端”软硬一体鸿蒙数字生态,实现“鸿蒙物联,全链智控”,逐步扩大公司在环保智慧化服务领域的市占率,打开利润增长的第二曲线。
茂名国资委赋能,资源整合开启发展新篇章
2024年底,茂名市国资委入主深水海纳,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动能。双方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服务模式,共同推动环保水处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深水海纳能够更好地参与地方环保项目建设,与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在项目规划和资源整合方面,茂名国资委可以发挥主导作用,为深水海纳提供更多的项目机会和政策支持;深水海纳则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实施能力,以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推进项目落地,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有了资金和资源的坚实后盾,深水海纳将加快业务扩张步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与国资的深度合作,公司能够更好地把握行业政策导向,顺应市场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尽管2024年公司面临业绩困境,但公司在数智化转型和战略布局方面的积极探索,以及茂名国资委的有力支持,未来的转型发展路径已初见雏形。
深水海纳在水务领域的深耕和转型,也是环保行业从“重资产扩张”向“技术驱动转型”的缩影。公司选择在行业调整期强化技术壁垒,其布局的智慧水务、鸿蒙数字生态等方向,恰与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高度契合,未来公司将继续以积极的应变能力与发展韧性,在业务拓展、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等方面持续发力。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在新质生产力部分首次提及“深海科技”,为海洋经济注入新内涵。结合《茂名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深水海纳将前瞻性布局海洋智能养殖装备及泛水相关领域,探索与主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增长极。在商业模式方面,公司将通过内部孵化与外部合作并举的方式,推动海洋智能养殖装备业务在设计、制造、销售、投融资及运营等环节的布局,探索多元化盈利机制,稳步拓展产业生态,增强企业整体发展韧性与创新驱动能力。(文穗)
校对:廖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