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境投资“首选地”到全球科创“新磁极” 前海答问高水平对外开放
来源: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作者:陈思琦2025-04-28 10:15

当美国单边关税政策冲击全球供应链,当国际资本因不确定性陷入观望,波诡云谲的外部环境要求我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前海,则逆势交出了一份开放“答卷”。

据海关统计,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由2015年的7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379.8亿元,实现7.5倍高增长;累计使用外资381.57亿美元,占深圳市47.1%,占广东自贸试验区67.2%。

仅今年,前海就吸引了小薯商业管理、嘉道谷投资、安格利华国际商贸等一批外资项目落地,1-3月片区新增外资企业502家,其中新增港资企业416家,同比增长89.1%。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

“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已经从早期的制度创新阶段逐步转向产业创新阶段,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可以更好地吸引创新要素,促进产业升级。”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球供应链主战场,5分钟“出海圈”渐成

“最直观的感受是与Temu等头部客户的沟通成本降低了。大概5分钟,就能面对面约个咖啡,更快、更直接地拉通彼此需求。”

随着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前海供应链企业诚天国际创始人兼董事长冯凌炬观察到,一个5分钟“出海联络圈”正在深圳前海形成。

2024年,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720亿元,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其中,前海处理跨境电商监管场站货量约占全市95%,吸引亚马逊、谷歌、Temu、雨果跨境等头部企业“抢滩”。去年11月,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首个创新中心在前海启用,谷歌亦宣布在前海设立跨境电商加速中心。

“深圳的物流网络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并显著提高了物流效率。”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卖家管理负责人金彦箴告诉记者,前海在跨境电商政策、监管模式等方面的持续创新,是亚马逊“落子”的主要原因。

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数字贸易形态在前海集聚,其背后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好结合。

在前海,进出口商品“1+4全球溯源核放”、全球中心仓、MCC前海等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先后落地,推动片区货物贸易优化升级。2024年,前海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实现3752.5亿元,增长49.9%,进出口总值位列全国第四、广东第一,占全市三个综保区的2/3。

走进前海综合保税区,层层叠叠的各色集装箱中,来自海外和内地的零食、酒类、电子零部件等,看似毫不相关,经过分拣贴标,却能够统一装箱发往香港,运至全球各地。

这即是MCC前海集拼模式。进出口货物、国际中转货物抵达前海后,可根据其物流或者贸易安排重新进行分拨、拼箱,再通过“海、陆、空、铁”等方式中转、分拨、集拼运往全球各地,实现各类货物在区内自由集拼。企业通过集拼业务,可与其他同一目的地的企业共享一个集装箱,不仅节省运输开支,一线报关手续亦大幅简化,将节省近一半时间。

同时,前海率先在全国提出“全球中心仓”,实现保税与非保税货物同仓存储、进口与出口同仓调拨、小额交易(2C)与大宗贸易(2B)同仓交割,同时满足企业的内外贸需求。某芯片企业向记者透露,通过“全球中心仓”模式可降低约15%的物流成本。

连日来,美国单边关税政策“朝令夕改”,全球贸易秩序大受扰动。传导至物流行业,更便利的通关程序、更高的通关效率成为“关税博弈”的破题之道。

“以往因全球化分工造成的生产比较优势,不会因为短期关税政策调整带来大的变化。”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所长王国文说,供应链追求的是总成本最低,既包括生产成本,也包括物流成本。若因关税带来交易成本也就是商品价格的变化,贸易双方会通过物流的路径和时间选择对冲价格反应,由此带来供应链总成本的进一步优化。

“全球供应链体系离不开中国,不管生产制造还是物流服务环节,都是我们的主战场,不是短期能够颠覆的。”冯凌炬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公司受“关税风暴”影响不大,是因在英国、澳洲、北美等地区早已启动本土化网络搭建,并与Temu、TikTok等跨境电商平台形成了深度合作。

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跨境电商集聚区实现进出口1210.30亿元,总量排名深圳各区第一,增速超100%。

投资者入华“首选地”,一季度新增外资超500家

一面是美式“关税大棒”持续舞动,另一面,由DeepSeek引发的全球投资者重估中国资产热潮仍在持续。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03家,同比增长4.3%,实际使用外资2692.3亿元人民币。

前海则是全球资本入华“首选地”与“第一站”。今年1~3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新增外资企业502家,其中新增港资企业416家,同比增长89.1%。

今年1月,新加坡星展银行增资近16亿元,收购总部位于前海的深圳农商银行股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19.4%。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郑思祯对媒体表示,“前海深港协同优势明显,外资企业和银行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体系与前海创新政策,实现低成本的业务扩张。”

全国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大新银行有限公司深圳分行选址前海,同样看重的是不断深化的深港金融合作。大新银行董事总经理兼行政总裁王祖兴说,前海在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便利化等领域先行先试,使跨境金融创新得以实践,为该行拓展跨境金融业务提供极具吸引力的经营环境。

前海已形成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资产转让、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等“六个跨境”金融创新品牌;截至今年3月底,前海自由贸易(FT)账户跨境收支累计突破万亿元,其中与香港跨境收支占近八成;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2021年启动建设至今,已有汇丰集团、瑞银集团等超460家金融机构入驻,港资、外资占比近3成。

除了金融业的高水平开放,“法治”也是前海吸引港资、外资的金字招牌。

前海管理局此前委托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进行一项调查,通过对345份港企和530份非港企有效问卷统计,75.29%的企业表示投资前海最看重“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92.15%的企业愿意在前海签订商事合同时适用香港法律。

在前海,“港资港法港仲裁”已率先落地,港澳台、外资企业协议选择域外法律解决民商事合同纠纷的,法院、仲裁机构可适用域外法解决纠纷。

2015年1月,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成立,集中管辖深圳市应由基层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如今,前海法院已成为全国受理涉港商事案件数量最多的法院,累计超1.4万件;亦是全国适用香港法审理案件最多的法院,截至2025年3月底,前海法院适用域外法、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审理案件238件,其中适用香港法150件,占比超六成。

2023年,前海再开先河,出台全国首部投资者保护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积极回应外商投资企业对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等方面核心关切,用法律条文之确定性“对冲”全球投资环境不确定性。

创新从单点走向集成,锻造全球科创“新磁极”

今年3月,睿思芯科发布全国首款全自研高性能RISC-V服务器芯片“灵羽处理器”,其单核性能较英特尔主流产品提升30%,多核性能提升60%,可满足大模型推理、全闪存储等高算力场景需求。

睿思芯科总部位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ISC-V原创团队成员谭章熹博士于2018年底创立,团队汇聚全球顶尖芯片设计人才,几年间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智能制造领域最快跻身“独角兽”的思谋科技,到全景相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影石创新,再到将中国RISC-V生态推向高性能时代的睿思芯科,长期以金融、法律等高端服务业见长的前海,“含科量”不断提升。

这或许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提出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生态,“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的一个侧影。

“过去我们重点推进了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营商环境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制度框架建设,使自贸试验区成为制度创新高地。如今,我们要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动力,更好地推动创新产业发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毛艳华谈到。

据了解,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构建“五自由一有序”(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开放体系,叠加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等产业专项政策,逐渐构筑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

尤其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对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多年的制度创新积累,前海已然具备要素高效配置和动态协同的基础与能力。

以AI产业为例,围绕算力、算法、数据等核心要素,前海发挥深港协同优势,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汇聚智能算力规模超10000P;数据方面,探索开展数据经纪人试点,落地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并上线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促进大湾区数据要素安全、合规、高效流通。

麦肯锡研究显示,全球AI领域60%的基础突破由不足2%的顶尖科学家主导。为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加盟”,前海实施更开放的全球人才吸引和管理制度,建设前海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实施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建立与香港接轨的税负差额补贴机制,认定受惠3255人次。

“‘系统’是由各个小切口、各个节点构成的。前海不仅要从一个个小切口出发寻求制度创新和突破,还要最终能串起来,通过全面的顶层设计与内部协同,将创新成果串珠成链,实现系统集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