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需求井喷  “算力贷” 可解融资之困吗?
来源: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作者:曹媛2025-04-25 10:56
(原标题:AI算力需求井喷  “算力贷” 可解融资之困吗?|新产业金融观察 ①)

大模型的出现引爆算力需求,但高昂的资金成本却令企业“望而却步”。

今年以来,随着国产大模型的升级,算力需求井喷。如在DeepSeek热潮带动下,国内大厂对H20芯片需求旺盛。但硬件采购、算力租赁、后续运维等高昂的资金成本,却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为破解资金难题,近期全国多家银行密集推出“算力贷”产品。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前,今年已有至少5家银行推出“算力贷”相关信贷产品。

例如,2025年1月,兴业银行汕头分行落地汕头市首笔算力项目贷款,为某上市企业提供高达2.33亿元项目贷款支持;3月中旬,交通银行青海省分行成功落地青海省内国有商业银行首笔绿色算力固定资产贷款项目,一次性投放资金5560万元,专项支持青海省相关智算科技公司绿色算力设施建设及设备采购。

再如,3月中旬,工商银行同福支行落地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千万元级算力贷款服务产品;3月底,江苏银行上海分行与五家企业进行了“算力贷”首批银企合作客户签约,授信总金额达10亿元;近日顺德农商银行也发放了一笔“算力贷”。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近期调研发现,上述银行推出的“算力贷”授信对象更聚焦,分别适配产业链全环节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为匹配算力相关企业特点,部分银行还调整了企业评价体系、加强了还款方式的灵活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算力市场进入“半饱和状态”,去下半年以来,租赁价格持续走低。“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也要避免‘跟风’,要基于所在辖区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创新,避免出现‘新瓶装旧酒’现象。”一位银行业人士也告诉记者。

井喷的算力需求与高昂的资金成本

银行密集推出“算力券”背后,是井喷的算力需求与高昂的资金成本。

算力是人工智能行业的核心基础设施,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据清华大学、IDC与浪潮研究,全球各国算力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算力规模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评估结果显示,十五个样本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6‰和1.7‰。

但高昂的算力成本令部分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例如,一块高性能显卡价格可达10万元以上,且AI行业硬件设备还会面临贬值风险。因此,购买高端显卡等硬件成本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过高。

面对高昂硬件投入,企业利用算力租赁“降本”。

不过,目前算力租赁成本高昂也是不争的事实(算力租赁,即不转让算力资源的所有权,而是将算力资源以租赁形式提供给客户使用的一种服务模式)。以英伟达参股的算力租赁公司CoreWeave为例,截至2025年3月,8卡H100服务器租赁价格为49.24美元/小时,相较于2023年4月的38.08美元/小时价格上涨29.31%,

因此,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算力行业,急需银行等金融机构等为相关企业亮“绿灯”。但在银行传统信贷逻辑下,算力相关企业融资面临一定挑战。

原因何在?一家中小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算力行业企业因其轻资产特性、高研发投入需求、设备更新成本高昂以及多样化资金需求,亟需金融支持。但企业普遍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如土地、厂房),在传统信贷模式下往往难以获得足额融资支持。

某即将推出“算力贷”的国有大行沿海地区分行科创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在我行真正来申请‘算力贷’产品的企业,它的规模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再小一点,大多是一些种子期到A轮间的企业。这类企业最大的融资痛点,还是‘首贷难’这个通性问题,因为它们太早期了,而‘算力贷’可以为银行提供一个产品抓手。”

因此,基于算力行业的融资难题,今年2月,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立业在公开活动上建议,探索“科创算力贷”。例如,针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贷款“科创算力贷”,期限为5到7年;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提供专项贴息贷款,加速实现算力产业链的高速发展。

各地政府也在推动“算力贷”相关产品落地。如上海市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将算力和语料作价入股开展多元融资;珠海支持金融机构面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推出“算力贷”“算法贷”“数据贷”等特色产品,最高可根据企业需求资金的80%核定授信额度,累计总授信额度不低于100亿元……

“算力贷”多地落地,授信对象更细分

目前,全国各地银行“算力贷”产品“多点开花”。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前,已有至少5家银行推出“算力贷”等相关产品。

对比银行其他类别的科创信贷产品,“算力贷”的服务对象更聚焦,“但即使都叫‘算力贷’,各家银行的产品策略和支持方向也不同。”上述银行人士说道。

例如在支持方向上,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算力贷”专注于算力行业细分市场,聚焦AI芯片、智算服务器、云计算厂商等算力基础设施类企业以及AIGC大模型研发、模型垂直化应用等算力赋能类企业,满足算力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以及订单融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该行还强调,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较高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客群。

据悉,目前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已与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汤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优刻得股份有限公司、增擎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悦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了授权银企合作签约。“算力贷”首批银企合作签约,授信总金额达10亿元。

而顺德农商行将“算力贷”产品进一步细化,分为“算力经营贷”和“算力升级贷”两个子产品,前者支持上游的软硬件及设备研发生产企业和中游的算力运营服务商,后者支持小微企业因实施系统化集成改造而需要支付建设、购置算力软硬件设施或不动产的费用。据介绍,该行“算力贷”产品也已落地,首笔算力贷业务授信对象是佛山市某智能芯片研发企业。

匹配算力特点调整评估模型

算力相关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高风险、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为更加匹配其融资需求。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了解,银行基于“算力贷”产品,企业评价体系/模型进行调整,也适当加强了授信方式的灵活性。

一是算力企业评价体系。有别于传统授信审批重点参考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方式,银行对算力企业相关的评价模型、指标进行调整。

例如,顺德农商行向记者介绍称,“对算力产业链的AI科创企业,以‘打分卡’形式对企业产品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企业科研配置和研发投入、经营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定,从而快速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为优质轻资产的AI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贷后管理方面,“对AI科创企业贷后管理,则重点关注企业数字化改造后的持续获得订单能力与盈利能力、科研投入情况与核心团队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

据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公开介绍,该行“算力贷”的算力企业评价模型,是将算力算效水平、团队人才结构、研发费用投入、知识产权等评价因子引入评分体系,通过科学测算,将企业分为“A、B、C”三类,评分结果直接运用至信贷审批准入、授信额度定量等决策依据,促进企业算力水平提升。同时,引入数据资产质押等缓释措施,解决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上述即将推出“算力贷”产品的银行人士也向记者介绍,“我行在企业评价模型中会做适当调整,如将授信企业规模适当下调,更匹配中小算力相关企业需求,但目前还是处于磨合、测试阶段。”

二是授信方式。记者调研发现,各家银行也适当提高了授信方式的灵活性及授信额度。

如顺德农商行的“算力经营贷”和“算力升级贷”额度最高2000万元,能支持信用、保证、抵押、质押多种担保方式组合。据介绍,顺德农商行首笔落地的“算力贷”采用保证担保方式。江苏银行上海分行“算力贷”包含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订单融资等。其中,流动资金贷款最高额度达1.5亿元,期限最长为5年;固定资产贷款最高额度可达项目总投资额的80%,最长期限达10年;针对取得大厂订单的初创型企业,最高可按合同金额的80%获得授信支持。

一家即将推出“算力贷”产品的银行相关人士也告诉记者,“‘算力贷’的授信方式还是比较依赖固定资产抵押,要不然银行没抓手、这类企业风险很大。此外,核心肯定还是要评估企业的经营基本面(如‘三张表’),会先按照传统的企业授信方式走一遍,再去匹配创新信贷产品。”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部分银行贷款定价方面还设置了与ESG表现挂钩的利率优惠政策。如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在授信期间,根据企业在江苏银行或国内外评级机构的ESG评级变化,可在原贷款利率基础上给予最高25个基点的定价优惠。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科创金融领域,但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也需避免“跟风”,要基于所在辖区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创新。

一位银行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期基于“算力贷”市场需求进行调研、走访,但发现其所在辖区企业对“算力贷”产品需求仍需挖掘,因为银行目前科创类贷款产品、经营贷、订单融资等就能满足部分企业需求。

“因此,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要避免跟风,出现‘新瓶装旧酒’现象,如果落地案例不多,和这一产品相关的授信案例都往里装,就违背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本身的意义。”上述人士说道。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