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提升“就业力”需要更多规划性和目的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陈洁2025-04-23 10:19

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就业实习制度,推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至少开展1次就业实习。

《意见》的发布非常及时,有利于推动解决高校教育中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因为缺乏足够工作经验和机会,很难完全实现从高校学子到职业人士“无缝衔接”。但由于大学生实习并非类似专业课程那样由高校统一安排,而是可以相对自由选择,很多实习的行业、公司、渠道等都需要大学生自主寻找,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和试错的机会,尽早实习成为一些大学生的选择。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对291名有实习经历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份问卷调查,在初次实习时间方面,本科低年级学生实习情况普遍,初次实习时间前置现象明显。有近半的调查对象(47.42%)在大二即开始自己的首次实习。而记者曾经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在大一就开始寻找实习机会。

实习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否越早实习就越好呢?目前来看,大学生实习确实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多职场信息,优化求职行为,提升自我适应职场的能力。但不必因为就业焦虑而过早实习,何时开始实习、选择什么行业实习,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具体分析,不必盲从于“刷简历”的冲动。

首先,从大学生的实习感受看,实习目的与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别。根据上述的调查,在实习目的方面,大学生选择最多的三个选项为“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工作”“提高专业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学习为人处世,获得职场经验”。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约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过往实习满意度不高,影响该部分大学生实习体验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内容单调、工作强度大、理论与实践分离。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的实习时间不超过半年,企业对于实习生的人力资本投入有限,很多实习工作呈现重复性、低质量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如果是自主寻找实习,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对实习工作缺乏了解渠道,很难确保实习的工作质量。

因此,如果大学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就寻找实习,需要扩展自身的信息获知能力,多范围多渠道地寻找实习机会,也可以更多从学校渠道进一步了解实习的机会,以免浪费自身的时间且实习体验不够如意。

其次,大学生参加实习,应该平衡好学业与实习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不应“死读书”,而且书本上的知识也并不等同于能力。但必须承认,大学生仍然是学生,学业仍然是首位,而且不同的专业对理论、实验和实践的要求并不相同,需要进一步区分。一些理论性更强的学科,如果大学生在相关知识并未完善的时候就开始“刷简历”,那么实习本身的作用可能也会打折扣。

再次,大学生参加实习,应该有足够的目的性和规划性,这比实习时间的单纯累积更重要。笔者带过不下30位实习生,发现规划性和目的性是实习生非常重要的品质。很多实习生对某次实习在未来就业、进一步求学中起到哪种作用的认识并不够清晰,只是相对朦胧地认为,来实习对未来的就业有帮助,或者单纯是一个不同领域的尝试,甚至还有实习生缺乏主动性,只是被推荐过来实习。这就会使得抱有不同目的的实习生,在这段实习中的收获各不相同。整体上看,更有规划性和目的性的实习生,会提前思考此次实习对于未来就业和升学的作用,并更有针对性地锻炼他们想要的工作能力,而且往往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尽管目前大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高校对大学生实习的规划还不够系统,拓展实习市场能力相对不足,大学生获得满意的实习岗位并不容易,优质的实习岗位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高校也应该进一步解决优质实习岗位不足的问题,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更多的规划,避免大学生参加很多与本专业无关、低质量的实习。

在高校之外,打造良好的大学生实习环境,也需要政府、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政府方面,可以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意见》提出,要强化实习责任保险保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实习机会。企业方面,应该提升对于实习生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开展实习生培训,另一方面为实习生提供更多具有锻炼价值的岗位。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生力军,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大学生实习的“必修课”,将是提升他们“就业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