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近日,为推动服务业开放提速加力,进一步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地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商务部印发了《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清单。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任务,该《方案》通过制度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和行业重点突破的综合性政策体系,不仅能进一步发挥服务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该《方案》的发布,也为下一步中国服务业开放提出了向“制度红利”转型的要求。
近期,美国政府宣布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市场剧烈震荡,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基于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加剧的背景,当前中国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意义重大。
首先,能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6.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2%,该《方案》强调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服务业的开放将加速中国产业升级与创新,有效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其次,有助于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推动全球经贸规则的合理化重构。该《方案》通过试点先行对接国际规则,为中国在数字贸易、环境标准等领域争取规则制定主动权;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规则,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试验田。
同时,通过制度型开放,有助于引领我国进一步改革深化。《方案》提出155条试点任务清单,覆盖电信、金融、医疗等14个重点领域,推动国内规则体系与国际高标准接轨。另外,通过制度型开放,能有效引入全球先进要素,推动国内要素配置机制改革。
再者,扩大服务业开放有助于我国构建区域协同与均衡的发展格局。一方面,《方案》进一步优化了中国服务业的区域开放布局,试点扩围至大连、宁波、厦门等9市,形成服务业东部引领、中西部跟进的格局。另一方面,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促进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例如,北京聚焦科技、海南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南京试点外资医院+本地医保模式。
此外,还有助于促进我国消费升级与民生改善。一方面,放宽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准入,引入国际优质服务,能有效推动高品质服务供给的扩容,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激发就业与创新活力,外资企业带来的鲇鱼效应有助于倒逼我国本土企业提升竞争力。
自2015年北京率先开展试点以来,我国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在该《方案》发布之前,率先开展试点示范11个省市,以不到3%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超1/4的服务业增加值、一半以上的服务业外商投资和60%以上的服务进出口,成为引领带动中国服务业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该《方案》发布之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形成覆盖全国20个城市的“1+4+6+9”格局,通过新增的大连、宁波、西安等9个城市,区域布局从东部沿海向内陆延伸,形成了差异化探索路径。
此次《方案》的发布,以下几个方面亮点所具有的先导性,将引领我国服务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首先,重点突出,产业导向性鲜明。该《方案》发布和155项试点任务清单,聚焦了目前急需扩大的电信服务、医疗康养、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和商贸文旅等四大重点行业领域的开放。在这些领域,通过155项任务清单,聚焦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二,推动了服务业制度型开放的进一步升级。该《方案》提出,要统筹推进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工作,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规则,先行先试《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有关条款,这些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相关规则在我国具体产业领域的适用性转化。
第三,更加注重区域协调与产业融合的协同发展。该《方案》发布之前的十年,中国先后推出7轮15份试点方案、1300多项试点任务,推进了科技、金融、电信、文化等13个重点服务领域开放。此次《方案》的具体试点内容,从产业开放拓展到“两业”融合、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要素保障等方面,更加凸显了区域协调与产业融合的协同发展方向。
同时,在我国服务业开放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服务行业开放还不够均衡。例如,金融、科技开放步伐较快,但教育、医疗等领域仍存在资质互认的难题。二是服务业开放的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开放水平较低,非试点城市政策红利相对不足。三是服务业开放的风险防控技术有待加强,监管能力需要进一步匹配开放速度。四是高端服务业还存在国际化人才缺口。这些问题,都是推动我国服务业开放从“政策红利”向“制度红利”转型的任务。加快推进这些问题在制度、政策和实施细则上的解决,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