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在各地持续释放吸引外资的强烈信号之际,位于长三角区域的江苏太仓,正以“德企之乡”IP演绎着稳外资的鲜活样本。2024年,太仓完成实际使用外资4.74亿美元,博泽汽车等16家外企利润再投资2.02亿美元,占太仓实际使用外资的42.6%,同比增长112.8%。
2023年年初,证券时报记者曾实地探访太仓,探究其成为“德企之乡”的内在动因与发展趋势。时隔两年,记者近日再次走进太仓,调研这座江南小城的德企投资动态,剖析其为稳外资提供的县域发展样本。
集聚效应催生投资加速度
“太仓最近两年每年新引进的德企约30家。”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段月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太仓集聚的德企超过550家,总投资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670亿元,“隐形冠军”企业有60多家。
伯曼太仓公司2024年年初注册成立,这是在太仓落户的第500家德企。仅一年多的时间,伯曼太仓项目已从效果图变成了实体工厂建筑。伯曼亚洲&中国首席财务官、太仓项目负责人黄晓桦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仓生产基地目前正处于全面开工建设阶段,预计6月份将竣工验收。
投资1亿欧元新建的伯曼太仓输送分拣设备及输送带项目,占地约为50亩,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伯曼集团在中国的唯一全产品线、全工艺流程的生产制造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4亿元。
“伯曼很多客户都已在太仓落户,我们在太仓新建生产基地,是为了贴近客户。”在黄晓桦看来,太仓德企集聚效应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公司物流行业的两大客户,距离太仓基地仅约两三公里,大幅节约了物流成本”。
新德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扎根太仓多年的德企,也纷纷追加投资。德国慧鱼集团早在1996年即在太仓成立了亚洲第一家全资子公司,港珠澳大桥、上海迪士尼等项目均有慧鱼的高端锚栓产品。慧鱼中国总经理董一磐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慧鱼持续加码中国,投资建设加固类新产线,今年第四季度将投产,产线不再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还引入加固材料的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中国生产基地的技术含量以及在全球布局的核心地位。
“集团总部去年讨论新增产线投资地时,评估多个海外及本土选址方案后,最终产线落地中国太仓。”董一磐说。
博可是世界著名的层压、涂覆系统制造商之一,记者到达时,博可机械(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本尼迪克特-瓦格纳正在生产车间与同事们探讨技术与生产问题。本尼迪克特-瓦格纳向记者表示,基于对中国市场的判断,公司2021年搬到太仓时,注册资本金增资到1000万美元,2024年成功扩产租下二期厂房,并投资建成了博可的研发中心,目前已投入使用并推动技术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不同性能的开发需求。
来自太仓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90%以上的早期落户德企完成了首轮乃至三轮以上的增资。其中,落户太仓近29年的舍弗勒,累计增资13次、投资超20亿欧元,成为江苏最大的制造业德企。
“在太仓为全球”成为新标签
慧鱼将新增产线落地太仓,是在考虑中国市场前景以及中国供应链能力等因素后作出的综合研判。
“尽管建筑行业投资下滑,但得益于中国建筑市场的改造转型需求,慧鱼中国去年的业务实现增长,今年目标依然是要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董一磐向记者表示,“正是基于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其落地其他地方服务中国市场,不如拥抱中国,德国技术与中国速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
据他观察,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供应链已形成高度成熟且高效的体系,对公司来说具备显著优势。目前,公司大部分供应链需求都能在中国本地或周边区域实现覆盖。相比之下,尽管东南亚部分基地具有人力等成本优势,但供应链配套仍在逐步完善,核心原材料主要依赖中国市场,整体协同效率与中国相比还有差距。
慧鱼在太仓的预埋槽道工厂是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自春节以来订单量激增,尤其是出口订单,需求持续旺盛。“中国市场对慧鱼而言蕴藏着巨大潜力。慧鱼中国已制定清晰的增长路径,并对未来实现持续高速发展充满信心。”董一磐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在区域产业协同与国际项目拓展方面的优势不断显现,也为慧鱼在业务布局和拓展上持续赋能。”
从“在本地为本地”到“在太仓为全球”,越来越成为在太仓德企的特征。
在博可公司生产基地,一批出口到马来西亚的订单整装待发。据了解,博可在太仓的业务发展态势良好,订单数量持续增加。今年前2个月,公司订单数量已是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2024年,博可机械(太仓)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几乎同比翻了一番,产品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公司产品在整个市场的占比处于领先地位。”本尼迪克特-瓦格纳非常自豪。在他看来,公司产品支持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行业的发展。
德企的技术也从单向输入到双向协同创新。董一磐观察到,二三十年前,外资可能会把相对成熟或非核心的技术应用到中国生产基地,但目前多是将最核心的技术引入,“技术也不再是复制与粘贴,而是把国外的技术进行消化,二次研发后再投入到应用”。
目前,慧鱼中国在太仓的亚洲首个区域研发中心已从两三年前的几个人扩展到数十人,团队成员不仅包括本地人才,也汇聚了来自亚太其他区域的研发力量。“除中国市场外,该研发中心还要响应东南亚市场、印度市场以及中东市场的需求。”董一磐表示,“更多核心测试设备陆续引入,再过若干年,该研发中心可比肩欧洲总部。”
组合拳:从政策适配到资本赋能
作为“德企之乡”,太仓稳外资的密码是什么?太仓城厢镇副镇长吴婷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采取的是主动出击,政府部门带队走访德企总部,由此增强德企总部对投资太仓的信心,“之前在走访德企总部后,一家企业随之在太仓增资扩产项目”。
据了解,太仓不仅设立了“德企服务专窗”,统筹司法、市场监管、公安等职能,为德企知识产权保护、涉德企纠纷诉讼等提供一站式服务,还搭建了法兰克福办事处等海外联络体系。
以德企最为集中的太仓高新区为例,段月强向记者透露,“太仓高新区近期扩大了驻德网络,国外招商团队已达10人,在引进外资方面,招商人员直接到德企家门口,既将中国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德企总部,也可随时响应德企,此举不仅能保证信息传递效率,而且传递的信息不走形”。
密码还藏在精准服务中。“区域内的一家外资工厂投产后,基于碳足迹评价要求,需要100%使用绿电。”吴婷婷透露,“我们最终协调了一家国资新能源公司,在该外企厂房的屋顶上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并为其协调剩余绿电指标,最终满足了企业需求。”
太仓还在招商引资中想方设法帮助德企争取订单。段月强以汽车零部件为例称,招商中有针对性地把供应链里的企业吸引进来,构建“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供应链生态,从而帮助德企获得订单、降低物流成本。目前,一辆整车七成的部件都能在太仓找到供应商,一条马路即集聚了一条产业链。
同时,太仓还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区域内的汽车零部件德企,积极向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转型,融入到风口产业的供应链中,从而提升生产效率。目前,一批德企成为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供应商。此外,在太仓德企还与800多家中国企业深度合作,为200多家中国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如何借助资本市场,赋能德企,太仓同样在积极探索。“根据目前的投资特点与投资趋势,我们可能针对性地对招商策略进行调整,比如,探讨帮外企在中国寻找合伙伙伴或者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段月强向记者表示,“国家也在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我们也在探索推动德企登陆中国资本市场,为外资注入新动能。”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风云变幻中,太仓这座长三角腹地的活力小城,通过持续完善投资生态,成为外资企业锚定中国市场、辐射亚太版图的确定性“支点”,为我国稳外资提供了可复制的县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