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18日《工人日报》报道,河南洛阳在龙门古街、洛邑古城等文旅地标试点“消费投诉先行赔付”机制,承诺“15分钟内响应投诉”,对100元以内小额赔付力争1小时内完成,力求“纠纷不过夜”。
当部分景区仍深陷“天价大虾”“宰客摄影”的舆论泥潭时,洛阳的尝试显得尤为可贵。它直击消费维权两大痛点:一是游客因维权成本高而懒得计较,最终演变成对一座城市的负面评价;二是商家因违规代价低而心存侥幸,形成“宰一个算一个”的恶性循环。将纠纷解决时点前移,用管理方的保证金替代漫长的责任扯皮,本质上是以制度设计填补信用缺位。将景区约拍摄影师纳入统一管理、烤肉店主动申请加入“先行赔付”承诺店铺……唯有让失信行为即时付出代价,诚信才能真正成为竞争力。
这套机制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了市场监督的“时间尺度”。传统消费维权中,监管部门往往扮演“事后灭火队”角色,而洛阳将处置时效压缩到了小时级。曾有社会学家指出,信任是对复杂性的简化。当游客无须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只需记住“投诉15分钟响应,百元赔付1小时到账”的具体承诺,社会交易成本会大幅降低。这种“条件反射式”的信用保障,比任何宣传介绍的文字都更靠谱、更有说服力。
当然,先行赔付的可持续性,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度。赔付标准如何避免“按闹分配”?管理方追偿商家的程序是否公正?当试点逐渐扩大至全市,商家缴纳的保证金能否承受投诉量的激增?这些问题都有待认真考量和应对。此前,一些地方曾推行过旅游消费“先行赔付”,最终因资金压力而收缩规模。如何避免将“快速理赔”异化成“花钱买太平”,进而催生专业碰瓷群体,当是此类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关键——唯有配套严格的商家准入、动态的信用评级、透明的资金监管,制度善意才不会被辜负。
从杭州“无理由退货”到洛阳“15分钟响应”,多地正在信用体系建设上展开新一轮竞速。这种竞争直指市场经济最底层的游戏规则:当一座城市能让人放心地打开钱包,流量自然会转化为“留量”。龙门石窟的佛像凝视了千年人间烟火,如今洛阳这份“说到做到”的诚意,与古迹一样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