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孙宪超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中也提及,要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采访时了解到,得益于智慧农业的加持,该县农业合作社劳动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升,水、肥、药等农业投入费用降低,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同时,资金、人才等仍然是现阶段制约智慧农业推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智慧农业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不会一蹴而就。
降本增收重要抓手
清明过后,我国东北地区进入紧张的春耕备耕阶段。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凤凰山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除了组织人员抓紧购置种子、农药、维修农机设备,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的一块显示屏前,认真观看显示屏上的一组组数据。
“4月下旬开始春耕,我现在根据这套控制系统提供的土壤、水分、温度和湿度等分析数据,合理安排人手有序平整土地,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好准备。”韩凤香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韩凤香面前的这套控制系统由吉林省吉科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吉科软”)自主研发。这套系统有农田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物联网管理应用系统、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系统、农业ERP管理系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农产品销售管理系统,以及农业大数据中控调度中心设备、应用基地电子商务中心设备、农田环境智能监测设备、数据采集农业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及智能监测设备等作为技术支持。
“我们目前在梨树县选取了3家合作社作为试点,凤凰山合作社是其中之一。”吉科软项目经理王博表示,吉科软通过吉林梨树县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玉米)建设平台,成功实现了凤凰山合作社15个地块、6194亩经营土地的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农作状态监测智能化、农作过程模拟数智化、农作生长过程可视化、农机作业精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化。
据韩凤香介绍,控制系统将之前需要通过人工巡田、整地、播种、采收、植保的农事操作,演变为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在提升效率同时,成为合作社降本增收的重要抓手。
“之前,农事操作劳动生产率为3天/公顷左右,有了这套控制系统后,提高为1.87天/公顷左右。之前,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费用为3500元/公顷左右,现在费用为3000元/公顷左右。”韩凤香说,最为重要的是,这套控制系统为农机配套安装自动驾驶导航设备,农机作业精度≤2.5cm/km,降低机械收获损失率,单位面积玉米产量由之前2.5万斤/公顷左右,提升到2.7万斤/公顷左右,今年的目标是挑战3万斤/公顷。
梨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凯表示,智慧农业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数据基础资源和创新引领作用,提高农业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效率。
梨树县早在2021年就开始启动一些与智慧农业相关的项目,国家和吉林省有关部门给予了很多倾斜政策,通过申报成功获批梨树县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玉米),凤凰山合作社正在应用的控制系统即是子项目之一。
“现阶段梨树县正在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接下来还将积极申请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对智慧农业不断进行提档升级,目标是将梨树县的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为数字农田。”张凯表示。
助力黑土地保护
王博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控制系统将现代信息、数字装备技术运用到玉米生产的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建立健全玉米生产过程监测体系,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生产感知系统。
控制系统通过开展玉米空间分布、肥料、气象灾害、病虫害、长势和产量的农情数据测报,建立环境监测、肥料精准施用、农机精准作业等管理与决策的数字化系统。“最为重要的是,这些高科技设备还有助于规范和加速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的推广。”王博说。
据了解,所谓的“梨树模式”指的是在东北地区秸秆全量覆盖,免耕播种,达到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土壤肥力、减少土壤耕作、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为一体的、环境友好的农业种植技术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梨树模式”从2020年的366万亩,发展到2024年的623万亩,实现了适宜区域全覆盖,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趋势实现逆转。在吉林省推广面积达到3700万亩,在东北4省区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
“标准化和规模化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梨树模式”的创建者之一、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告诉记者,梨树县已经建立45个“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每个生产单元的保护性耕作面积在100公顷至300公顷之间,生产单元采取统一采购、统一播种的标准化运作模式。
“我们的控制系统能够指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合理施肥、防治、节约用水、节约劳动力成本。”王博说,例如,利用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黑土地的土壤湿度、养分、酸碱度等信息,准确掌握土壤状况,为精准施肥、灌溉等提供依据,避免过度施肥和灌溉对土壤结构和肥力的破坏。
通过农田环境智能监测系统,针对低洼地、高岗地、平整地的不同特点,实现精准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持黑土地的适宜湿度和结构。
王博说,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控制系统通过产地环境的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和监管,可以帮助土壤改善结构,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直面智慧农业痛点
打破传统耕种模式,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是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方向。
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下发的《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展望2035年,智慧农业取得决定性进展,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全方位、全链条实现数字化改造,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0%以上,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发展智慧农业已是大势所趋,但是智慧农业在现阶段还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发展瓶颈。
首先,发展智慧农业不但涉及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还需要配置农田环境监测设备、数据采集农业植保无人机等大量的高科技设备,前期投入较大,以绝大多数合作社、家庭农场目前的实力很难自行购置。在地方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能通过申请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这一途径加以解决。
其次,虽然最新研发的可用于智慧农业的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但受到多种因素限制,从产品正式推向市场,在农田中得到应用,最快也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很难于第一时间在农业生产一线得到大范围应用。
智慧农业涉及北斗自动导航、农机自动驾驶、智能监测等,需要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然而,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或经商,农村出现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导致农村缺乏懂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人才。
“为了解决发展智慧农业的资金问题,我们正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力求实现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张凯介绍,2024年以来,梨树县接待的数智农业方面企业数量是之前的好几倍,这些企业都有在梨树县发展智慧农业项目的打算,梨树县也会积极努力,争取更多项目落地。
同时,为了解决智慧农业发展中的人才不足问题,梨树县将多措并举吸纳人才,鼓励韩凤香这样的大学生回乡创业,通过他们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并加快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我们近年来引进33名硕博人才,柔性组建10个科研团队,设立专家团与农科小院,全方位开展科研推广。我们日常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投身农业生产一线,帮助农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将在职业农民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计划以智慧农业为主题开设专门培训课程。”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