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过去几十年来,广交会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国际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在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下,其意义更加凸显。在出口美国市场受到影响的时候,应更大力度把握住广交会等对外开放合作的平台,让中国商品、中国品牌走出去。
在美国关税战背景下,一些产品在美国市场价格可能会飙高,这对美国尤其是其跨国企业而言,反而是个巨大的损失。因为美国已经没有相关生产制造能力,这并非小事。美国其实曾有强大的高端制造业基础,但是后来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虚拟经济,导致丰富的创新成果无法转化为制造业的蓬勃兴盛。因此,尽管美国科技非常发达,却难以将优势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底座。
美国已经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多年,但是并没能成功。要知道,经济体一旦“去工业化”,再回到以制造业为本的路线上谈何容易,需要几代人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系统性变革。以苹果为例,苹果产品的生产制造之所以在全球布局,恰恰是因为美国缺少制造环节的工程师、缺乏相应的技术工人,而且成本高昂。如果美国仍然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的古典经济学教科书来指导美国经济和产业发展,而忽视全球产业格局的动态演进过程,那么就可能会继续遇到制造业发展的滑铁卢。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技术都有基础,可以认为中国已经进入技术引领经济发展的阶段。以一些中低端技术为例,中国制造业产品门类非常丰富,中国制造在全世界有广泛的需求,虽然美国市场可能会因为所谓“对等关税”发生一些变化,但在其他国家市场依然有强大的需求和广阔的空间,通过这次广交会,中国的出口商也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灵活应对调整贸易方式。
以众多外国采购商集中在广交会上下订单为例,以往大家讨论中国制造时,更多地还是集中在外商采购、进口中国的最终产品。若进一步超越采购制成品的视角,实际上在新能源等领域,中国企业还可以在巩固上游中游优势环节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将产业链供应链向东盟国家延伸,在给当地经济体带来就业、产业发展、税收的同时,也更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中国制造在当地市场的认可度。可以这么说,下一步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中国以何种方式实现工业化,在鼓励中国企业布局“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之时,同时还需要意识到帮助当地经济体推进工业化也同样重要,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正是如此才能形成中国出海企业经营扩大与东道国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的双赢合作。
谈到企业的具体出海战略,笔者建议,中国企业不要完全依赖社交媒体来获取出海信息和策略。为什么这么说呢?近年来,企业的出海越来越重要,任何经济体发展到当前阶段,企业的国际化都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当我们谈出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讨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需要厘清的一个认知是,国际化并不是一句简单的“不出海便出局”的口号。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需要、所处产业链环节、产业发展环境、市场需求,来因地制宜地制定战略。有一些企业在没有做好充分调研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地、跟风式地扩张出海业务,很有可能会受到日益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企业出海一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因此,“如何走出去”“走到哪里去”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关键。对于企业来说,在拍板布局出海业务之前,需要审慎评估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其地缘政治风险。正所谓,“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尤其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加速演变之时,中国企业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灵活制定策略,切勿依赖片面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