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政驱动城市变革:算力与场景补贴能否破局?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柳宁馨,实习生王梓欣2025-04-18 09:34

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AI竞逐赛道。

4月15日,《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随后,4月16日,《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也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此外,今年以来,成都、武汉、苏州等多城市发布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出台较完备的AI产业链政策,近期则逐渐推出“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支持政策。

发展人工智能成为更多城市的共识,但不同城市也依据自身禀赋,将未来竞争聚焦在基础科研、转化应用、商业场景等多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外部严峻形势和内部发展需要,给了我国头部城市发展人工智能的紧迫感,这也要求我国大城市未来必须要走创新之路,积极主动迎接第四次产业革命,抓住新技术机遇,再上新台阶。不过,在AI产业投入期,同质化的竞争严重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集中多方力量发展AI

当前,各城市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重点产业方向。

今年以来,杭州、武汉、成都、天津、苏州等多个城市发布最新政策,集中多方资源发展AI。

从发展目标看,杭州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武汉正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打造国内一流AI创新集聚区;成都希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构建西部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天津则锚定打造全栈式AI先锋城市,力争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营收超千亿元;苏州将建设国际影响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曾刚表示,当前外贸形势和外需变化不确定性非常大,包括美国发动的关税战影响,对地方政府而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较大冲击,对产业转型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感更强。

专项资金和场景应用支持是各地政策的重点。例如,杭州将引导“3+N”杭州产业基金群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人工智能相关方向的产业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

武汉设立市级重大专项最高2000万元支持,布局大模型研发成本30%补助。每年设立1000万元算力服务券,对中小企业给予50%算力费用补贴。

成都提出,每年发放总额1亿元“算力券”,按国产算力50%~60%、非国产30%~40%比例补贴企业,单户年补贴最高500万元。每年遴选4个特色产业园,对入选全国百强榜单企业最高奖励200万元,顶尖人才最高奖励1000万元。

2026年苏州将新增1.2亿元专项资金,精准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应用领域。苏州还设立核心技术攻关最高1000万元支持,建设国家新一代AI开放创新平台。此外,苏州对千亿级通用大模型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开放重点行业场景按投资额20%奖励,首台套装备奖励100万元。

场景应用方面,武汉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质检、医疗等场景落地,加速形成“数据—算力—模型—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成都提出,每年开放不少于7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对优秀场景提供主体按投资额20%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AI是新质生产力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各地对AI的产业政策制定、专项资金设立、应用场景打造等方面支持的热情空前高涨,期望打通AI产业链的资源通道,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曾刚表示。

以杭州为例,《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提出,在杭州推动全国模型输出源地、算力成本洼地、数据共享高地、智能应用首发地等“四地”建设,加速前沿技术原创性策源、城市算力基础性建设、数据要素创造性配置、场景牵引变革性突破。

杭州市经信局技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杭州对人工智能产业链采取全面布局策略,不仅关注AI技术研发,也侧重于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商业化,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AI产业生态,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资金支持等关键环节。

“AI产业的发展需顺应市场需求,寻找技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AI产业的盈利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真正的盈利点可能在于由AI催生的新产品、新业态。AI产业的爆发点可能出现在未来产业中,如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对于AI产业的窗口期,杭州时刻准备着,等待技术突破和市场成熟。”上述负责人表示。

创新经济需要区域合作

除了最近新发布AI政策的各类中心城市,此前人工智能头部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今年以来也出台人工智能领域的细分政策,成为更广区域中的创新策源地。

曾刚认为,各城市达成发展AI的共识,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当前AI还是一个新兴领域,能够直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部分十分有限,不少技术仍然处在产业和市场培育期,没有到大规模收获期。这是新兴产业领域非常正常的现象,也符合新技术产业化的客观规律。

“AI领域更需要合作,需要数据的流通和共享,而不是‘跑马圈地’,地方政府对发展这类创新经济要有更先进的观念,有战略性的眼光。”曾刚说。

例如,《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瞄准“人工智能+新材料”发展前沿,提出到2027年,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布新一代物质科学大原子模型,形成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策源与人工智能应用高地。

《上海市关于促进智算云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本市智算云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云边端协同、产业链条完备的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同时,积极对接长三角、中西部等域外智算资源,边缘算力节点与数据中心统筹协同。

上海还提出,加快关键生产力工具打造,推进人工智能+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科学智能、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多领域的发展。

另一方面,各城市需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到自身发展AI的比较优势,突出长板。

曾刚认为,例如北京是科研高地,拥有非常好的基础科学研究优势,可以为AI技术研发提供强大、可靠的基础支撑;上海在AI的卡脖子技术研发、关键设备装备生产、研发服务等方面有优势;深圳在面向AI终端用户方面比较灵活,开拓市场经验丰富;杭州在AI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方面优势突出;成都在军民融合方面有较好基础。

“总之,国内发展AI需要走向跨地域协同合作,头部城市和中心城市要发挥重要作用。”曾刚表示。

曾刚认为,以长三角为例,大模型的数据中心要进一步统筹,提高算力和数据中心运营效率,节约电力,创新共建共享模式;同时,可以通过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运营,打破地方行政壁垒;此外,要更多发挥市场化作用,技术发展不等人。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