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跟随市场监管总局对东北地区“质量强链”行动进行实地调研。作为链长单位,各级市场监管局通过深入开展质量强链工作,遴选当地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质量科技成果,取得阶段性成效。在走访沈鼓集团、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等链主企业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在“质量强链”活动开展以来,各大链主企业积极作为,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了技术标准与质量水平的整体跃升。
链长单位筛选优势产业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五部委印发《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分类施策,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
链长单位是“质量强链”行动的核心,各级市场监管局通过遴选当地优势产业,帮助产业链企业将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打造质量联动提升新格局。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立足重点产业和各市发展需求,遴选工业机器人、压缩机、石化、氢能等16个重点产业链,组织20家链长单位、24家链主企业、95家技术机构、1755家链上企业,建立质量强链方阵,打造“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提升新模式。其中,工业机器人、菱镁、石化等七个产业链成功入围全国质量强链百个重点项目。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链长单位辽宁省市场监管局、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组织链上企业进行非友好环境下相关测试标准和计量校准规范的技术研发,改善产业链供应链“测不了”“测不准”问题;石蜡产业链通过打造“抚顺检”“链上抚顺”线上平台,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有效促进延链补链强链工作。
记者在吉林省市场监管局调研了解到,吉林省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和部门监管,加强对品牌的培育、监督与保护,在吉林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上,推出“吉致吉品”认证企业。
为进一步加强质量强省建设,助力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吉林省质量强省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质量强企强链强市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吉林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培育“四大集群”、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质量强企强链强市行动,围绕3个方面13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吉林省各市、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立足吉林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重大质量瓶颈问题,通过综合运用质量政策工具,充分释放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坚持“一链一策”,联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碳纤维、医疗器械、氢能、卫星制造、长白山全域旅游六大产业链质量提升项目,有效促进产业链内合作互助、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填补相关领域检验检测能力空白、提升产品品质和打造特色优势,形成产业链质量提升标志性成果100项。
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委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效能作用,按照“一市一链”原则筛选13条产业链,分别是:高端装备方面的电站锅炉制造、重型数控机床制造、农机装备制造和油田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方面的蜂蜜生产加工、鲜食玉米生产加工、森林食品加工、林木林纸制造;能源化工方面的石墨烯生产、钢铁生产、煤炭深加工、煤化工;服务型制造方面的高寒汽车试验。
发挥链主引领作用
作为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链主企业通常对整个产业链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质量强链”活动开展以来,各大链主企业积极作为,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技术标准与质量水平的整体跃升。
在走访沈鼓集团过程中,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沈鼓集团作为能源化工动力装备的链主企业,在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战略引领下,深度融合“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创新模式,不断取得压缩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成果,压缩机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入选市场监管总局“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持续推动我国高端压缩机制造业迈向世界级水平。面对产业链配套能力不足的痛点,沈鼓集团在省市监管部门带领下打出组合拳。绘制全省压缩机产业质量图谱,明确重点攻关项目。针对高端轴承、控制系统等“卡脖子”环节,政企协同推进150万吨/年CCUS项目八级整体齿轮式压缩机组等重大装备研制,成功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压缩机组自主化率100%,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公司主要从事大型离心压缩机、大型往复式压缩机等高端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担负着为石油、化工、电力、国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国产装备的任务。公司生产的压缩机在石油化工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已覆盖能源化工所有细分市场核心动设备,成功研制国产化首台套装备200余项。近年来,公司攻克材料质量和基础零部件性能提升等40余项行业共性技术,在热流声固多场耦合等20余项世界前沿技术取得突破。通过与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43家单位组建产业创新联盟,企业构建起‘两站五院五中心’的创新体系,带动产业链完成80余种关键配套件国产化替代。”沈鼓集团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称。
为深化质量强链成效,2024年辽宁省和沈阳市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在沈鼓集团召开“全省卓越质量管理助力产业提升大会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质量强企强链经验交流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等300家单位参与,共商质量提升路径。通过政企联动搭建交流平台,沈鼓集团将破解“卡脖子”质量管理标杆经验向压缩机全产业链辐射,带动区域产业集群技术标准与质量水平整体跃升。
记者走访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机器人时了解到,公司从国产零部件精度方面发现质量瓶颈,自主攻克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真空机械手技术,已实现批量应用。公司着力解决产业链关键质量问题。针对产业发展提质需求,重点解决减速机和伺服系统精度提升、整机集成质量控制优化、关键环节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研制等问题。针对新质生产力培育问题,重点解决质量技术融合型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成果研发应用、单一供应商辨识分析等问题。工业机器人项目列入2024年企业标准“领跑者”范围。
记者调研一汽红旗汽车总装线时获悉,企业在总装线尾灯电器件批量检测中发现静电损伤导致的功能失效问题,故障率一度高达5.7%。作为产业链链主企业,一汽联合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组建专项组,通过对现场组装件的静电状态进行全面检测发现,生产环节中撕去车灯上塑料保护膜的操作以及作业区接地阻抗问题是导致静电损伤的主要因素。双方协同攻关后建立全流程防静电控制方案:通过引入人体静电释放器和除静电离子风机等设备,并同步开展人员日常操作和维护工作的专项培训工作。显著改善静电损伤率,凸显质量协同技术在产业链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链员”企业协同提质
质量强链的辐射效应不仅体现在“链主”企业,更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提质发展。
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的支柱性产业,调研了解到,吉林省的零部件供应商较为全面,涵盖底盘、电控、驾驶舱、电池等,产业链配套完善,配套企业发展良好,围绕链主企业广泛布局。为了强化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吉林省市场监管局牵头打造新能源汽车“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其中,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围绕打造吉林省汽车万亿级产业和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以省内汽车行业大数据平台为支撑,以质检、计量、新能源汽车3大基地为辐射,以汽车产业开发区汽车企业服务为带动,推动吉林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智慧化发展。
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采油装备制造分公司作为链上重点“链员”企业,通过重组整合资源,构建从原材料到终端服务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力神泵业则在监管部门指导下设立首席质量官,率先通过美国石油协会API Q2体系认证,将服务质量和管理体系推向国际先进水平。这种“一链一策”的精准施策,让质量强链从政策设计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大庆作为中石油重要的产油基地,经过前期长期开采,面临产业转型发展等困境。大庆市市场监管部门充分释放职能优势,锚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与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靶心,以一连串有力“招式”赋能企业发展。在加强标准引领方面,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企业紧盯国际先进标准与行业发展趋势,修订完善企业内部产品标准,在抽油机制造过程中积极采用焊接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进行高精度部件自动化装配,提高部件的精密度和质量标准。在质量技术攻关方面,大庆市市场监管局积极与东北石油大学和大庆油田设计院等科研院所沟通对接,组织专家与企业质量小组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新型防腐涂层技术,提高采油管道的耐腐蚀性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有力推动产业链市场竞争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