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翻跟头,也会跳“斧头舞”,众擎的“网红”机器人正式量产上市。
4月15日,证券时报记者查询京东发现,近期在社交媒体上与国际知名网红“甲亢哥”一起“斗舞”的众擎机器人ENGINEAI PM01已经上线平台售卖,售价为18.8万元。此外,众擎还推出了另一款双足机器人产品——众擎ENGINEAI SA01,售价为4.2万元。
不过虽然现在可下单,但记者发现ENGINEAI PM01预计要到今年6月24日后才有货,而ENGINEAI SA01则4月17日后即有货。记者看到,购买机器人除了将得到整机一套,还将获得开源方案资料一套,有助于客户自己部署落地场景。
据产品介绍,这款名为“ENGINEAI PM01”的轻量级、高动态、全开放人形机器人是众擎迄今为止最灵活的通用智能体,除了可应用在家庭陪伴、文旅场景、乐园导览等服务领域,还能为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实验设备,助推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众擎还表示不对场景设限,最终场景落地将会交与客户自己实现。
据了解,众擎PM01身高1.38m,体重约40kg,全身有24个自由度,移动速度达到每秒2米,具有机械步态和拟人自然步态两种行走模式,腰部配备320度自由旋转电机,可完成大量高难度动作。
此前,PM01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出圈。今年2月,PM01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引发广泛关注。据介绍,与后空翻相比,前空翻对机器人的动态平衡、瞬间加速和精准落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机器人技术在运动与灵活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今年3月,PM01在深圳人才公园跑步,其奔跑速度可达12km/h,整体步态协调。一周后,众擎机器人又发布了一则视频,PM01机器人与两位真人舞者同框表演周星驰经典电影《功夫》里的斧头帮舞蹈,动作十分流畅。今年4月初,国际网红“甲亢哥”在深圳直播,与PM01共跳“斧头舞”,又成功圈了一波粉。
另外一款量产出售的双足机器人产品众擎ENGINEAI SA01则是众擎在去年7月推出的首款科研教育版双足机器人,SA01机器人整机重量约为40kg,单腿6个自由度(和人类相同),膝关节扭矩最大160牛·米,脚踝关节最大96牛·米,可以单脚站立,也具有出色的行走和奔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SA01售价十分亲民和具有性价比。这款产品曾以超低的价格刷新了双足市场的底价,也成为众擎机器人“价格屠夫”名号的来源。
除了PM01和SA01以外,众擎机器人还有另外一款主力机器人SE01,这是其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高达1.70m,采用航空级铝材,重约55kg,常态行走速度达每秒2米,可实现上下蹲、俯卧撑、转圈走、抓取、跑跳等人类动作。由于与真人大小接近,SE01适用于各种复杂场景。今年1月,SE01曾因在公司楼下“散步”而意外走红,被评价为“走路最像人的机器人”。与SA01主打低价不同,SE01作为公司旗舰产品,售价计划控制在15万—20万元之间。
众擎机器人有关负责人在SE01出圈后曾公开表示,“市场节奏很快、需求密集多样,我们不断加快迭代产品、推动行业生态建设,多款机器人计划今年批量交付。”
机器人在网上公开发售,众擎机器人并非首次。今年2月,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和G1人形机器人在京东商城开售,宇树科技也成为第一家将人形机器人放在线上售卖的公司。其中,H1人形机器人售价为65万元,G1人形机器人售价为9.9万元。今年3月,宇树科技还正式入驻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AliExpress),上架的核心产品包括消费级机器狗Unitree Go2、科研级仿生机械臂Reactor X、行业级巡检机器人Guardian 2025,以及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和G1。
宇树科技早期投资人、SevenUp Capital创始人赵楠近期透露,宇树科技在2020年左右就积攒了英伟达、谷歌等头部用户和实验室用户,自2020年以来财务报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状态,显示了一定的商业化雏形。据公开资料,宇树科技近五年的近百笔中标订单主要是偏B端的客户,科研类高校是订单主力。
除了宇树科技和众擎机器人等明星公司,杭州机器人创业公司程天科技也在电商平台上架了一款售价为2500元的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面向个人用户销售,上线15秒后即售罄。创始人张继宇表示,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准备了几百台现货,没想到“秒空”,“还有几百人正在排队预订下一批”。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量产元年,来自于主机厂的量产推进、新品发布、大模型更新等催化不断,产业链积极推进零部件性能升级和成本降低,产业发展趋势愈发明朗。人形机器人逐步走向商用量产,丝杠厂商积极扩充产能,基于降本提效等诉求,国产设备厂商有望显著受益。
兴业证券研报表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有望从主题投资进入盈利兑现阶段,受益于成本端和需求端的双重优势,国内机器人整机厂商有望在国际市场展现竞争力。同时,机器人逐渐步入量产阶段,也有望带动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校对: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