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政策加力和市场有效融资需求回暖的共同推动下,一季度信贷社融数据表现亮眼成色足。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32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5.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7万亿元;社融增速8.4%,环比提升0.2个百分点,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3月新增贷款规模超预期,为全年经济平稳起步保驾护航。贷款和政府债券是支撑社会融资规模的主要因素,为对冲外部压力,二季度需要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或继续支持社融增速维持在高位水平。
对公贷款投放发挥信贷“压舱石”作用
3月为传统信贷大月,信贷投放强度季节性回升。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64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信贷增速7.4%,环比提升0.1个百分点。
分部门看,对公贷款仍发挥信贷增长“压舱石”作用,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均表现良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度向好、春季基建等项目集中开工复工、房地产成交活跃度提升以及提振消费政策发力,使得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均出现积极变化,共同推动信贷增速回升。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也表示,对公贷款对支持贷款投放规模作用突出。一季度,新增对公贷款规模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重高于去年同期,年初以来贷款投放“对公先行”特点明显。3月信贷投放多增主要受春季建筑、基建等企业集中开工复工,带动相关融资需求增多。
温彬表示,3月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经营景气程度均有提升,其中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同时,财政支出提前发力,重大项目建设也在加速落地,百亿级以上的大项目增多。这些积极因素反映到信贷市场,体现为有效融资需求的回暖。
零售贷款方面,重点城市地产销售“小阳春”、提振消费各项举措落地亦对信贷投放形成支撑。3月,以个人房贷为代表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规模处于2024年初以来较高水平,以消费贷为代表的居民短期贷款新增超4800亿元。
王一峰认为,预计消费贷投放向“量价均衡”过渡。一方面,消费贷“价格战”有所降温,“以价换量”营销模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伴随各类提振消费政策加码,有望带动居民端存量消费需求逐步释放。特别是,考虑到贸易摩擦等外部不确定性明显升温,扩内需将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抓手,未来提振消费的各类政策均存在进一步加码可能。
政府存款向居民、企业端加快转移支撑M1增速
不少分析机构关注到3月金融数据中的一个重要亮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速较上月大涨1.5个百分点至1.6%。M1增速代表社会资金活化程度,能反映经济内生活力。
“关注M1反弹的持续性是观测中国经济复苏成色的重要依据。”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称。
3月居民存款、企业存款呈现多增,钟正生表示,这反映出企业和居民现金流有所改善,财政支出仍然较快,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倡议以来的资金空转套利仍在压缩,整体货币派生呈现出较为健康的结构特点。
温彬也表示,3月M1增速明显改善,社会资金活化程度回升。当月财政开支强度加大,政府存款向居民、企业端转移加快,对M1形成支撑。尤其是年初以来,政府债务化解进程加快,伴随政府债资金拨付落地,城投等相关企业账面资金情况或有所改善。此外,企业生产景气度向好、地产销售数据持续改善,也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力提升。
应对外部压力政策储备足 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
美国政府近日滥施关税,加剧了全球经济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短期内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对冲外部压力,宏观政策加力实施成为共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近日就强调,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做好二季度和下一步经济工作尤为重要,各项工作都要持续加力、更加给力。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推动既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3月金融数据反映信贷投放边际有所好转,实现一季度开门红良好收官,但信贷需求仍有待恢复。二季度信贷需求可能受到关税影响,建议关注后续新一轮稳内需政策。
温彬表示,为对冲外部压力,年内储备政策工具箱还包括降准降息、增量财政、平准基金、生育补贴、消费支持、地产收储等。其中,在财政政策方面,二季度需要一定规模的财政扩张,注资特别国债将开始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有望开启发行,预计政府债发行规模可能接近8万亿元,净融资规模超4万亿元。此外,金融部门也将多方施策稳固金融支持力度,充分挖掘国内有效需求,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并助力经济逐步向新向好。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展望未来,在国外形势复杂多变背景下,监管部门已轮番表态将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重磅措施加速落地实施,消费、基建等领域资金需求将持续增大。金融机构将同步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更好满足企业投资及居民消费等各类资金需求,更好支持经济发展大局稳定。预计金融数据将继续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校对: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