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5日,广东在“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了“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明确广东将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
4月13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开场,作为N城联动的首场活动。此次广东省以深圳为主力,携华为、腾讯、比亚迪等751家单位来沪,岗位总数3.5万个,其中年薪50万—100万的岗位超4000个,100万以上的岗位超800个。
近年来,广东人口增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2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常住人口增量居全国首位。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史薇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近年来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广东仍然保持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其优势在于开放的经济环境、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以及相对较高的年轻人口比例。
在此基础上,广东继续推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背后是广东对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深层次战略考量。
本次招聘会上,华为、腾讯、比亚迪“三巨头”的“摊位”前均排起了长龙。
在此背后,广东省的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气机械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1/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1.2%、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增长12.5%、占全国超四成,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1%、占全国18%。
比亚迪招聘总监许云龙介绍道,此次比亚迪在上海的招聘活动提供了接近1000个岗位,涵盖研发、生产、销售、职能四大岗位类型,主要聚焦于电子信息类、算法类、软件、计算机以及外语类相关人才。
谈及为何此次招聘侧重于软件,许云龙告诉记者,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偏机械、车辆工程等硬件专业,转向与算法、计算机、软件专业交叉发展。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尤其随着智能驾驶的兴起,比亚迪对软件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优势产业升级和创新之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同样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此次招聘会上,与求职者互动的乐聚机器人、身穿舞狮服的机器狗赚足了眼球,也带来了机器人企业“摊位”前的人潮。
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带来了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师、仿真算法工程师等软件岗位,也带来了(关节、本机)机械设计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硬件岗位。该公司人事经理张闪介绍道,该公司尽管成立仅2年多时间,但整体处于迅速上升期,对于AI等新兴领域人才有巨大需求。
成立仅两年的智平方,也释放出了从软件层面的AI算法、多模态大模型,到硬件层面结构设计的“全栈式”岗位。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郭彦东介绍道,该公司今年在业务、研发上都会有更大的投入,预计招聘需求会有50%的增长。
一方面是通过优势产业聚集人才,另一方面,广东此次赴上海招聘,也意在利用上海的人才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相关的企业,占据了此次招聘会的较大部分。
深圳市微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半导体设计行业强调经验积累,长三角的半导体设计人才较多,给社招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上海还聚集了很多国际芯片厂商人才,不少在TI(德州仪器)、NXP(恩智谱)等从业多年。”
同时在校招方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在微电子领域也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电源管理芯片从业者少,资深人士更少,所以我们这几年倾向于培养应届毕业生,校招和社招的比例大约是8:2。”
上海坐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整体在综合排名和国际影响力上表现突出,也吸引了不少博士后设站单位来到此次招聘会。
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此次面向2024年或2025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开放了11个博士后岗位,主要从事电子信息/计算机/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军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投资策略研究。
“这几个方向特别热,我们也一直想招。但因为我们专业限制、学历限制都比较高,比较难招。”该公司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五年或者十年以前,投资以金融专业为主,最近五年,产业投资招聘以工科背景为主。
作为全球人才流动的超级枢纽,上海也是中国海归人才首选地之一。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宁在发言时表示,一位同样先后就读于上海交大、美国佐治亚理工的师弟,毕业后在美国硅谷一线科技公司工作了多年,在前两个月带着核心技术团队回到了上海。“他已经决定这周就到深圳去落地,打造中国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尤其是AI眼镜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