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业界热议AI写作时代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吴蔚2025-04-14 08:36

打开AI软件,输入问题、主题,转眼就能生成上千字的文章,写作水平甚至在多数人以上……这一颠覆性现象,标志着AI写作时代来临,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科幻创作的冲击与机遇?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科幻大会上,业界专家对此展开热议。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坦言,AI写作已能生成逻辑严密的长篇小说,未来或取代模式化创作,但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不可量化仍是人类作家的“护城河”。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也指出,AI工具已渗透网文创作,但“爆款仍依赖人性洞察”。

不少专家对AI写作带来的风险表示担忧。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坦言,尽管AI技术已能在1小时内生成30万字长篇小说,但其“效率优势”背后潜藏着认知差异与社会不平等风险。

科幻作家杨平从教育实践出发,认为人类思维接入人工智能后,既能使人类的创造力大幅度提升,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均衡扩大。杨平表示,当下人们应该拥抱人工智能,先把它作为人类想象的一个构件,再期待它所提供的更多未来可能性。

业界共识是,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文明图景。AI正以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AI不仅是效率提升的引擎,更是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钥匙。我们既要把握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AI伦理框架,共同构建人机协同的创新生态。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刻重塑了科幻文学的创作工具、题材内容、传播方式、版权伦理、作者角色转变和读者接受方式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指出,若要破局,需要重构创作伦理,建立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三定律”,发展“算法审机”机制,对训练数据集合进行意识形态筛查,防止隐性偏见渗透。

中山大学副教授王威廉也表示,在人工智能带来的文明巨变时代,科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文科内部的变化,更是整个人类知识生产领域的根本性变革。通过科幻写作,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重新思考人类在新的文明巨变时代中的存在形式。

“科幻应成为文明对话的媒介,中国科幻应以‘夸父逐日’的执着探索技术浪潮中的人文价值,并通过发掘青年创作者、推动跨界实验,将当代科幻文本铸就为未来文化遗产。”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呼吁,作家直面“算力统治时代”的终极追问——当记忆可编辑、宇宙趋热寂,诗歌与爱情是否仍是文明的基石?在技术狂飙的征程中,科幻文学需要以诗意探索为人类精神注入永恒力量,书写一部科技与人性交响的中国科幻史诗。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