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人才培养一直是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业界专家认为,未来科幻产业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多方合力探索新路径。
近日,北京市科协启动了“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旨在推动科幻与科技、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丁勇表示,“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有两方面转变与创新:一方面是将科幻工作的焦点从青少年群体扩大至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加快推动科幻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另一方面是重点培养方向由传统的文学创作人才转向兼具科幻创作才能、科学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科幻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要呵护好人才的想象力;科幻是文化自信的新载体,人才铸就中国话语的新表达;科幻人才的培养要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形成联动合力。”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主任陈实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核心动力,而科幻人才的培养正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陈楸帆认为,科幻教育作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正在成为培养三类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载体。第一类是科技素养,就是对科学逻辑的认知力;第二类是审美素养,即对人文价值的判断力;第三类是想象力素养,就是跨界突破的创造思维。他建议在大学、高校等地教授科幻相关的创意写作及“AI+科幻”课程,同时对中小学进行科幻普及性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显奎认为,科幻是面向未来的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载体和呈现方式,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科幻人身负三重使命,分别是技术伦理的“敲钟人”、科技发展方向的导航员、地球生态危机的预警者。发展科幻就是发展人类想象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晋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张广清分享了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他指出,科幻作品中的能源预言(如《三体》中的核聚变飞船、《地火》中的煤层气开采)与科研实践的互动印证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倡议将想象力、创新力和责任感三位一体纳入高校教育培养体系。
张广清介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共建的“科学创意写作与传播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该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在跨学科融合领域的重要突破,通过整合工科教育优势与科幻创新资源,构建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的新平台。其旨在以科幻激发科学想象力,推动能源技术、科研创新与科学传播的深度结合,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探索未来能源社会提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