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积极探索“贷投批量联动”、“共同成长计划”、差异化考核评价等金融制度供给,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让耐心资本做企业“长跑搭档”,陪伴企业全生命周期,以长效投资激活了创新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长钱长投”孕育创新苗圃
耐心资本的长期主义投资逻辑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慢的困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礼阳告诉记者,公司拳头产品为直径仅2毫米的微型显微物镜。因持续投入产品研发及临床试验,公司曾一度面临资金周转压力。徽商银行依托“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机制,联合兴泰资本等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了8000万元资金支持。
通过“股权+债权”组合方案,有效填补了树突光学“研发-市场”转化期的资金缺口。蒋礼阳说,有了资金支持,企业加速布局市场,目前已与上海华山医院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即将进入业绩快速增长期。
记者观察到,耐心资本不过度追求短期财务回报,而是通过政策嫁接、资源导入、管理赋能等,帮助企业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海”。
“我们曾因只顾‘埋头研发’陷入市场化困局,公司免充气轮胎虽获技术专利,却苦寻八年未打开应用场景,直到企业将总部搬迁至合肥的科大硅谷。”费曼科技(合肥)有限公司负责人仇建宁说,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梅花创投给团队注入近千万元资金,目前企业核心产品已引入安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中。这得益于科大硅谷的耐心资本生态强磁场:地方政府高效率解决企业注册、场地、人才政策问题;产业链龙头企业开放测试场景;引导基金通过“跟投+让利”机制降低社会资本风险……
科大硅谷是安徽省打造的科技改革试验田、高科技产业的“高产田”,科大硅谷核心区所在的合肥市也是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具备发展科创和产业投资的良好条件。近年来,耐心资本正在合肥培育壮大,伴随科创企业“长跑”。
据统计,合肥天使基金、种子基金、产业基金全链条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只数及规模均实现3年翻番。此外,合肥还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总规模28亿元的S基金等,有力支持科创项目落地。
“长投长效”锻造产业脊梁
如果说耐心资本通过科创金融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点亮了创新的火种,通过产业投资助力行业大中型企业发展则锻造起产业的脊梁。安徽已形成“基金促进产业、产业反哺基金”的良性循环。
由合肥国显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新产线总投资550亿元,设计产能为每月3.2万片玻璃基板,将成为全球最先进的高世代AMOLED生产线之一。
新型显示产业的跃升,是合肥通过产业投资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通过主导和参与投资维信诺、京东方、蔚来、晶合集成等20多个项目,合肥建投集团已带动项目总投资约3500亿元。通过产业项目的资本运作,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千亿产业集群、万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形成“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业投资闭环。
“集团充分发挥国有平台资源优势,通过引进产业链‘链主’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持续赋能投资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合肥建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合肥建投集团向各类产业项目完成现金出资约1200亿元,实现收益超过350亿元。这也说明,政府引导基金可以实现在带动产业的同时获取相对可观的回报。
据悉,在“科技—产业—金融”体系中,安徽经历多次迭代,围绕十大新兴产业方向,已形成以十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为主体、以国资“6+1”基金为协同、以“一产业一基金”为模式的产业基金体系,总规模超3000亿元,逐步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
据安徽省委金融办统计,截至2025年1月,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累计设立母子基金158只,累计实缴金额635.26亿元,累计投资金额349.22亿元、投资项目686个。
未来产业的投入,离不开耐心资本的陪伴。
安徽是最早布局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省份之一,以十年为刻度丈量创新周期,用耐心资本为量子科技按下“快进键”。2017年底,由安徽省投组建的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正式启动,总规模计划100亿元,一期基金存续期10年,其“长周期、低回报”要求的政府引导模式,精准匹配量子科技从理论突破到工程化应用的“沉默成本期”。
在合肥高新区,资本耐力正转化为创新爆发力。从国盾量子实现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到国仪量子研制出全球首台商用低温版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政府引导基金如同“时间杠杆”,撬动量子科技产业的链式突破。未来,在政府引导基金牵引下,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科学”“量子产业”双高地。
创新金融制度供给 陪伴企业全生命周期
耐心资本何以耐心?重在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链。安徽立足企业全生命周期视角,探索完善金融制度供给,让资本耐心陪伴企业全生命周期。
——“贷投批量联动”,从“看过去”向“看未来”。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局长覃刚介绍,科创企业普遍缺乏抵押担保条件,难以获得信贷融资。为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研发—转化—量产”的融资断点,安徽以投行思维为企业引入商业贷款,从产业基金已投或拟投企业中筛选优质科创企业建立白名单,组团批量向试点银行、投资机构推荐科创企业,根据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和投贷决策不同,引导银行、投资机构开展“先投后贷”“先贷后投”“贷投同步”等“股权+债权”双轮驱动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贷投批量联动”模式已在合肥、芜湖等6市8县(市、区)复制推广,为1659户科技企业提供贷款237亿元,带动股权投资371亿元,开辟了科技信贷风险与收益闭环平衡可持续运行的创新机制。
——“共同成长计划”,从“看资产”到“看知产”。“早期无人问津,但是后期企业做大了,大批银行排队给授信、放贷款,这一反差非常突出。”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行长马骏说,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提出以优先权为基础的跨周期动态平衡银企收益风险的解决方案,银企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签署“贷款合同+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企业可在更长期限、更高额度内获得稳定信贷支持,签约银行享有股权投资、结算服务、债券承销等优先权,银行授信评级由看“资产”到看“知产”。
“公司主要从事肿瘤原代细胞技术的开发,以此建设可再生肿瘤原代细胞库这样的对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的大型科技设施。前期研发投入非常大,工商银行合肥科技支行与企业签订了期限5年的‘共同成长计划’,为我们专属审批3000万元授信额度。”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青松说。同时,银行也与企业约定,未来企业成长后银行享受“上市募集资金账户开立优先权”、“债券承销优先权”、“代发工资服务行优先选择权”等权利。
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107家金融机构加入“共同成长计划”,为1.2万户处于初创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投放贷款超1700亿元。
——“敢投”“愿投”“能投”,优化耐心资本相关考核管理制度。耐心资本以“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为主,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普遍具有不确定性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为此,安徽积极探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等相关支持政策,破解科技投资悖论,支持政府资金和国有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据悉,为了让耐心资本“敢投”“愿投”“能投”,安徽省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对不同类型母基金实施差异化管理、监督和考核评价,分类设定差异化考核指标,全面覆盖母基金投资期、退出期和延长期,并明确综合超额收益向社会资本让利。其中,侧重于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服务的“雏鹰计划”“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与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省级种子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天使基金群,最高投资损失容错率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