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伟股份:多维技术突破构筑材料高地,锚定新能源未来赛道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04-12 19:13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锂电产业进入“材料技术驱动”的深度发展阶段。作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先企业,中伟股份(300919)在2024年通过深度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协同,实现了从“技术平台化”到“商业规模化”的跨越。

4月11日晚,中伟股份发布2024年年报称,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402.23亿元,同比增长17.36%;实现归母净利润14.67亿元。其中主力产品镍系三元前驱体营收超161亿元,占总收入四成,毛利率达19.97%,较上年提升2.01个百分点。

财务稳健增长,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2024年,中伟股份继续展现出稳健的财务管理能力,为“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战略保驾护航。年报显示,公司总资产达到730.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43%,资产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也反映出公司在产能建设与全球布局方面的持续投入。

在现金流方面,中伟股份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达425.01亿元,同比增长19.21%,体现出主营业务的强劲造血能力,为研发、扩产与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资产结构来看,中伟股份固定资产较年初增加近100亿元,反映出大量在建产线的落地投产。而在建工程则同步下降至52.17亿元,进一步说明重点项目正加速转固,产能释放进入兑现期。

值得注意的是,中伟股份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达11亿元,自2020年至今累计投入已超过41亿元,推动公司形成一套多层级、全链条的技术研发体系。公告显示,2024年公司继续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核心——正极材料前驱体,持续巩固在镍钴锰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钠电材料及资源冶炼等多个领域的技术优势,在超高镍、高压实、固态等方向持续深化技术投入,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落地,全面构建起以技术为核心的市场护城河。

技术研发全面开花,形成系统化创新矩阵

自成立以来,中伟股份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围绕“镍系为主,磷系钴系并进,钠系储备”的战略方向,持续加大在正极材料体系的研发投入。公司依托成熟的产业化平台及前沿的产学研协同机制,已在动力电池、低空飞行器、固态电池、AI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及机器人等多个应用场景推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高性能材料产品。

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共推进二十余项重点研发项目,其中多项成果已完成中试验证或小批量供货,部分产品通过主流客户认证,具备快速放量的产业化基础。

特别是在正极材料主线技术领域,中伟股份聚焦超高镍、高压实、单晶化三大核心方向,构建起以“多级共沉淀+结构工程+梯度掺杂”为特征的前驱体创新平台。2024年,8系及以上高镍材料出货近14万吨,占比超70%,连续五年稳居全球出货量第一,充分满足4680电池、智能驾驶及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核心需求。

同时,在钴酸锂高电压材料方面,中伟股份实现4.45V及以上产品占比100%,成为业内极少数能够稳定供货的企业之一。通过推进四氧化三钴大颗粒化、超高掺铝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公司已率先切入高端电子消费品、AI设备与智能穿戴等高附加值市场,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从结构设计、合成路径到智能工艺控制,中伟股份逐步构建起“研发—中试—量产—应用适配”闭环式技术体系。随着材料创新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公司技术护城河持续加深,研发成果正加速转化为实际市场份额与客户黏性。

打破材料边界,锚定正极材料未来趋势

面对新能源市场日益多样化的结构性需求,中伟股份在三元材料稳定领跑的同时,积极拓展磷酸铁锂和钠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和市场应用,成功实现“双线突破”。

在磷系材料方面,公司产品快速完成三代、四代前驱体平台迭代,性能指标全面达成行业先进水平。2024年,磷酸铁锂FP系列产品销售量达近8万吨,同比增长144%,成功打入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核心客户体系,显著增强了在磷系主赛道上的竞争壁垒。

在钠系材料方面,公司围绕“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双路线协同推进,已实现关键工艺突破并进入规模化销售阶段,多个钠电客户完成签约,产品进入百吨级出货通道。产品在粒径分布、压实密度、结构稳定性方面均已达成可量产条件,为钠电池下一步商业化铺平道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伟股份首次实现NFPP聚阴离子前驱体的产业化开发,突破粒径控制与压实难题,成功制备出物相纯度高、压实性能优的微米级前驱体材料。这一成果标志着公司在钠离子电池关键前驱体领域进入行业领先行列,未来将在储能等领域展现广阔应用潜力。

构建材料生态系统,打通“资源—材料—回收”全链路闭环

在“产业生态化”战略引领下,中伟股份不断突破传统材料企业边界,构建起覆盖“资源开发—材料智造—全球循环”的绿色闭环产业体系。

在资源端,公司聚焦关键金属镍、钴的冶炼提纯与高效利用,打造“红土矿—低冰镍—高冰镍—电解镍”的全流程协同体系。2024年,公司自主开发的富氧侧吹+电积镍技术在印尼全面落地,打破传统RKEF工艺路径,实现能耗更低、回收更高、碳足迹更优的资源开发模式,成为印尼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镍产业链方案。同年7月,印尼基地投产的电解钴产线顺利交付,首批产品含钴量高达99.99%以上,并形成电解镍、电解钴“双线并进、双基地(广西+印尼)”年产8万吨的国际化供应能力,“CNGR”品牌也成功注册于LME及上期所,标志着中伟在全球金属市场上的品牌化与标准化加速推进。

在回收领域,中伟股份已打通三元黑粉提锂、碳酸锂提纯、钴镍锰金属提取等关键工艺,实现高回收率与商业化应用。该体系不仅提升资源利用率,也助力企业在“双碳”目标下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材料产业生态迈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新发展阶段。

AI与数字化协同,激活智能材料研发效能

2024年,中伟股份深化“AI+数字化”布局,与IBM合作建设智能运营平台,覆盖研发、制造、物流与客户服务全链条。自研材料图像识别系统大幅提升研发效率,电镜图像处理效率提升6倍,DOE试验周期显著缩短。

基于AI模型构建的材料决策系统,已实现从结构设计到性能预测的一体化模拟,研发周期平均缩短超25%。同时,公司在多个关键工艺环节部署“数字孪生”系统,实现预测性维护与能耗优化,为构建智能化、低碳化的材料工厂打下基础。

材料的革命不止步,创新的引擎不会熄火

2024年,是中伟股份在材料创新之路上厚积薄发的一年。无论是镍钴锰三元体系的持续迭代,还是在磷酸铁、钠离子、固态电池等新体系上的前瞻卡位,中伟都以技术为基石、以产业化能力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面对未来,随着AI、智能出行、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新场景加速落地,对材料性能提出更复杂、更多元的挑战,中伟股份也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在研发体系、产业生态和技术路线中持续深耕。

责任编辑: 孙宪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