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成本“打骨折”,中国短剧出海临界点会提前引爆吗?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04-09 10:08

短剧出海已经从之前的探索期迈入爆发前夜。 

在不久前结束的2025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点众科技创始人陈瑞卿预测全球微短剧市场份额未来10年将突破500亿美元,远超他两年前预测到2033年达100亿美元的规模。

其中,国内短剧市场份额约150亿美元,而海外市场“至少有350亿到360亿美元”。 然而,相比国内已经某种程度上过剩的短剧产能,针对海外的微短剧供给还远远不足。

但是现在,翻译能力变成了短剧出海的下一个瓶颈。民间自发或机器的粗暴翻译,往往会导致剧情不通顺,或者触犯文化禁忌。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官方应该通过本地化翻译来实现正版剧目在海外的盈利。

业内认为,短剧出海卡在成本和效率的双重临界点,唯有AI译制突破瓶颈,产业才能真正爆发。随着国外Elevenlabs、RaskAI、国内“趣丸千音(All Voice Lab)”等产品的升级,有的已经可以完整覆盖短剧译制全流程,或许这里正蕴藏着产业变革的关键。

成本高、效率低,翻译成了短剧出海瓶颈

短剧行业高度依赖译制剧市场。目前,在出海的短剧内容中,译制剧占到80%—90%,海外原生拍摄只有10%—20%的份额。

可能圈外人都觉得翻译是最早被AI替代的行业之一,但具体到短剧翻译,事情没那么简单。“其实AI在翻译的其他领域可能造成了比较大的打击,但是对于短剧翻译而言,AI替代性还没有那么强,需要人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业内人士解释道。

实际上自从ChatGPT在2023年火爆之后,有一系列的AI工具,都在致力于改善视频翻译成多语言版本的性价比。但大多数的工具仅支持单视频、短时长处理,无法匹配短剧批量生产需求。

一般的AI译制,除了因为“机器味”重,出现语调、情感偏差之外,也有错译,或触犯目标市场的文化禁忌的问题,都会导致观众的流失。

这就使得目前要想获得比较好的翻译效果,还需要在文字,特别是在配音方面使用人工。

据权威数据显示,欧洲国家语种成本通常在每分钟200—300元,东南亚语种是每分钟100—200元,因为这些地方人力成本相对较低。

但成本只是一方面,外包多语种短剧译制成本高,译制周期长,也会导致内容过时的风险。对人力资源的刚性需求,也催生了一些人力驱动或者混合驱动,做精细翻译的专门事务所,例如长沙的TXV短剧出海目前已经翻译了超过1000部短剧,将今年的目标定为一万部。仅从该头部工作室的产能来看,要想满足国内海量短剧译制出海的需求,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技术加速落地,AI成为“多快好省”最强密码

不过,AI对一些人类能力的取代,有可能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某个业务看起来牢不可破的壁垒,有可能在新技术出现之后就突然崩塌。

长达七十余年发展史的配音译制行业,也正在经历这种“崩塌感”。

过去的语音模型在生成语音时,通常需要将文本分解成短句,然后逐句合成,再拼接起来。然而这种方法在处理长文本或需要多人对话的场景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保证语音的连贯性和自然度。

现在如ChatGPT、豆包等的语音模型都在尝试文本到语音的端到端合成,可以直接对原始的音频语料进行建模,生成更为自然的语音。

在海外,ElevenLabs开发的语音合成技术以其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声音选择而著称,广泛应用于有声读物、播客和游戏等领域;也有进一步把工作流包装为一站式自动化流程的RaskAI等产品。但是这些技术在国内受到合规性和访问上的限制。

面对海外工具的局限性,国内企业积极研发适合本土需求的AI语音合成模型。2024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科创独角兽公司趣丸科技联合推出了一个新的语音大模型“MaskGCT”。

MaskGCT在语音质量、相似度和可控性等方面做到了“全球SOTA”也就是行业最先进水平,一经推出便在海内外获得广泛关注,更被机器之心等媒体誉为“国产最强AI语音模型”。

4月7日,基于该模型的商业化产品“趣丸千音(All Voice Lab)”正式邀测,零门槛人人可用。拥有文本转语音、声音克隆、变声等多元能力,可进行多语种、多音色互换,同时支持字幕无痕擦除,还将上线对口型等功能。

在结合工作流和短剧行业经验的调优之下,“趣丸千音”的表现已经接近近期热炒的“智能体”(Agents)概念:只需一键上传视频,AI就会自主完成工作,直接交付自带外语字幕与配音的完整译制片。

同时,在有声书、播客、新闻播报等方面,工作流的自动化程度也同样强悍。目前支持中、英、日、韩、德、法多种语言互译,几十种音色可选,支持多角色分配和语速调节。短剧从业者测试使用趣丸千音,对一位客户交办的短剧翻译重做了一次,结果把一周的工作压缩到了一天。首先在文案翻译上,一些上下文和跨文化翻译的问题都得到了改善。不仅如此,配音质量显著提高,语调、情感、特殊口音都能复刻,与角色形象也很吻合。

这个产品的另一个重要改进,是把字幕对时间轴也给做了。权衡之下,该工作室还是决定保留之前人工翻译的全流程业务,但是新增一个AI的产品选项,定价便宜一半。虽然趣丸千音实际上的成本节省远不止一半——甚至可能是纯人工的1/15;但是“现阶段还是得花时间在人工的复校上面。”业内人士说,即使最终一个字都没有改,作为人工精校的业务,审核过程也不可以跳过。

AI全流程译制逼近产业临界点

短剧市场规模庞大,国内短剧产能过剩的现状,说明出海成为行业刚需。相比国内团队去海外拍定制,国内短剧直接译制输出更简单直接,符合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但是,翻译剧出海的工业化进程存在两个临界点:一个是成本和收益的临界点,一个是效率和稳定的临界点。

另一方面,AI译制的经济性众所周知,但不稳定是此前产品的“硬伤”。如果有一个技术可以实现快速、批量的产出,确保稳定商业化运营,那么业界往往倾向于确立长期的订单关系。

当投入足够小,而又能保证稳定产出的时候,整个模式就将迎来快速的复制和爆发。

有从业者提到,对质量没有特殊需求的用户,一般就用一个固定的工具,别人有的功能它里面也有,只要开一个会员,都能凑合着用。“但是短剧对最终效果其实有很高的要求。有些环节,比如配音这些,就得用单独的工具做,然后再插进原片。不用最专业的工具,可能有时候效果就是不行。”

行业对AI全流程译制的需求日益迫切。趣丸科技产品负责人表示,做AI译制产品不难,难的是让技术穿透专业场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目前,趣丸千音是业内首个可做到工业级量产水平的产品,赶超国外同类头部产品。仅视频翻译功能12小时就可译制1000分钟剧集,效率提升超10倍。公司也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和API咨询,以确保客户可以使用最新的功能和最适配业务流程的服务。

“翻译剧一定是基本盘,一定要做好翻译剧。”麦芽短剧创始人何云长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表示,短剧行业对译制出海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很多翻译剧,如果你是独家的,慢一点还OK;如果是外购的榜单剧,用AI快翻+快速的人工审校抢时间就很重要。其实海外也很卷,虽然市场发展还是很初期,但是头部平台基本上都已经出海了。”

时间紧迫,国内短剧如果没有官方提前抢滩登陆,等到拿着翻译好的高质量成品去市场上,却发现用户早就跑到了翻译粗劣的盗版那里。

做短剧译制的更深远影响,在于直接用本土内生的动力感染和打动海外观众,不是只能迎合他们口味去生产内容,而是让他们主动靠近,自发地补课背景资料和文化内涵。(CIS)

校对:廖胜超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