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观察】 善用创新积分制 培育硬科技企业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吴学安2025-04-08 06:48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全面开放“企业创新积分制”服务平台,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平台数据,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精准支持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通知提出,鼓励各地相关主管部门和国家高新区积极引导辖区内高新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企业开展创新积分自评,帮助企业主动识别在同类型或同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形成企业创新自我激励机制。此举在各界引发热烈关注。

所谓“创新积分制”,就是利用客观、可信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数据,对企业进行“打分”,并按照分数量化评价结果,将其作为识别挖掘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参考。作为一种新型科技金融政策工具,通过大数据精准“画像”,能够识别挖掘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优质科技型企业,从而精准引导技术、资金、人才、数据、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有效集聚。

此前,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标志着“创新积分制”从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扩展到全国试行。自2020年起,我国在国家高新区率先以试点形式实施“创新积分制”。截至2023年底,实施“创新积分制”的试点高新区已达133家,其中包括101家国家高新区和32家省级高新区,覆盖全国25个省份。

江西南昌高新区,一家自主研发光模块产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43项创新数据“加持”下获得银行2000万元授信;天津滨海高新区,一家经营医疗器械的小微企业凭借创新积分获贷300万元……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运用“创新积分制”,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价,让更多科技型企业获得“真金白银”支持、实现更快成长。

与一般企业不同,科技型企业技术含量高,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仅凭感觉难以准确把握各个领域企业的潜力及价值。通过创新积分对企业进行创新能力量化评价,可以将抽象的企业创新能力转化为易懂的经营数据指标,有利于各部门依据不同发展情况精准施策。

当前,我国科技型企业提质增效,迅速壮大,但也面临着成长中的“烦恼”,亟待从体制机制创新上化解:一方面,全球对高科技产品和应用的需求不断增长,订单增多,投入加大,科技型企业多为高技术、轻资产,缺少质押标的,按照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创新积分制”不走传统“给项目”“批牌子”的老路,通过积分精准识别和有效发现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主动为其增信授信,引导技术、资本、人才、公共服务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是践行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现实范本。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创新积分制”本身作为新型生产工具,其核心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量化评估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各类生产力要素重新优化配置、高效协同。随着“创新积分制”在更大范围内落地实施、不断优化,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还将进一步赋能新质生产力,利用创新积分作为独立的风险研判与增信授信的依据,帮助创业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增强对优秀积分企业信任与投资力度,进而提升创新积分更好地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创新生态的全面优化。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