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黄翔
受美国所谓“对等关税”影响,国际贸易形势受到关注。化工行业自2024年以来在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化工产品出口却逆势增长。未来中国化工品进出口形势如何演绎,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
据悉,中国化工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技术驱动”转型,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迎来窗口期,“双碳”政策推进产业升级,以及新兴市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促成了中国化工行业出口增长的核心机遇。同时,为应对美国关税政策调整,中国化工企业正加大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市场的拓展,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挑战与机遇
2025年2月以来,美国政府连续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涉及化工原材料的国际贸易备受关注,尤其是近期美国加征关税以及中国的反制措施,中国化工品出口正面临较大挑战。但在业内看来,化工行业结构性机会犹存。
“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可能不仅限制中国化工企业及相关下游终端行业的发展,还将影响全球化工贸易格局。”卓创资讯分析师马英君表示,在当前关税政策下,可能触发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造成其他国家采取类似的贸易限制,从而改变全球化工品的贸易流向和市场格局。
“例如通过东南亚和墨西哥,或者开发新兴市场(如拉美和非洲)等方式部分抵消不利影响,推动原料和中间体出口增长。”卓创资讯分析师贾婷婷表示,高端化工品由于具备技术壁垒,依然具有市场竞争力,成本优化与海外战略布局将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马英君也表示,中国化工企业应对美国关税政策需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增加与其他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贸易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化工品贸易的发展。例如,化工企业正加大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市场的拓展,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化工产品的出口份额,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与此同时,国内化工企业在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以满足市场对高端化工产品的需求。
“中国化工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与高端化转型,既是主动布局的结果,也得益于内外环境提供的机遇。”马英君认为。
她表示,当前中国化工行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核心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窗口期,欧美企业由于能源成本高企和环保压力而削减产能,中国凭借供应链稳定性和成本优势,承接了中高端制造业的转移,包括特种化学品和锂电池材料等领域。
其次,“双碳”政策促进了产业升级,新能源及可降解材料获得了政策的支持和倾斜。第三,新兴市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中国高性价比化工设备及炼化技术的出口。
目前中国化工行业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马英君认为,比如高端材料和催化剂等关键领域的国产化率不足,定价权较弱;低碳工艺发展滞后,面临欧盟碳关税的压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不足,新能源材料与终端应用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破解这些制约瓶颈,未来中国化工行业需要以技术自主创新和绿色转型为核心,拓展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从而实现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跃升。”马英君表示。
出口逆势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有机化工指数仅微涨0.39%,WTI原油同期下跌1.34%。重点监测的36类产品中,仅47%实现价格上涨,其中MMA(24%)、纯苯(14%)等四类产品涨幅超10%;而石油焦(-25%)、燃料油(-8%)等五类产品领跌。
从上市公司方面来看,2024年化工企业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业绩喜忧参半,但其中有不少公司表示,海外业务收入成为增长亮点。
马英君分析,自2024年以来,中国化工品的海外出口显著增长,受到全球供需格局变化、国内产能扩张、价格优势、政策支持及短期因素的多重驱动。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化工行业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前两个月,包括TDI、BOPET、制冷剂、钛白粉等在内的多个化工品类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有效地分流了国内供应过快增长的压力。
据卓创资讯监测,2025年2月,主要石油化工类产品出口总量环比增长1.97%,同比增长15.24%。其中,多项产品出口量激增,如苯乙烯出口量环比激增1327%,醋酸乙酯出口量环比增长82%。
此外,在卓创资讯重点监测的62类主要石化产品中,47%的产品2月出口量处于近五年70%以上的高水平,表明目前石油化工产品出口量仍处于较高位置。
“今年2月份,国内供应充裕、需求一般,而海外需求好转,使得出口套利窗口开启,推动产品出口量增加。”马英君分析。
海外打拼能力要过硬
近年来,当国内多数化工企业还在为内需波动焦虑时,已有不少公司逐步打造起全球化增长引擎。
“目前,我们基本上把最优秀的配置,放到了出海业务上。”聚氨酯生产企业一诺威(834261)的总经理李健向记者表示。一诺威是我国聚氨酯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近年来通过国际化战略聚焦,在海外市场持续取得突破。2024年该公司出口规模占比和海外营收占比均取得了跨越式增长,并在今年继续实现了开门红。
近年来,中国的化工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逐步打破国际巨头垄断,并参与进全球市场竞争。头部企业带动我国化工产业化结构向高附加值转型,逐渐由“规模扩张”向“技术驱动”转变,相关企业也借机跳出国内市场“价格战”。
“在国际市场上,客户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哪国的,也不看是知名巨头还是小企业,他们只看产品使用效果如何,所以产品出口必须能过得了全球统一的检测标准,产品质量要过硬。”李健坦言。
“比如检测设备,巴斯夫、杜邦等国际巨头在用的设备,不管多贵我们都要买来,因为只有检测设备、检测方法一样,我们的检测结果才能和客户的检测结果保持一致,我们的产品才更容易得到认可。”李健说,通过对标全球先进,形成共同的标准并达到标准统一,最终内化成企业的质量标准,助推了科研创新、生产管理等一系列体系升级。
另一方面,销售创新也是支撑化工企业海外竞争的一大因素。
“销售团队的服务能力也是竞争力,这些年来,我们在海外的团队经常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同时通过专业的服务能力赢得海外客户的信任,也改变了他们的偏见。”一诺威董事长徐军认为,销售的核心是给客户服务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使得客户黏性增加了,订单也会持续增加。
据记者梳理,在目前化工企业已披露的业绩快报或年报中,“创新”“高端化”“海外市场”“国际化战略”等成为高频词。
展望2025年,中国化工品出口将呈现“总量收缩、结构优化”的趋势。“传统化工品将依赖新兴市场及转口贸易来维系市场份额,而高端化工品则通过技术壁垒和供应链优势,巩固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贾婷婷表示,政策引导下的内需扩张与产业升级,将成为有效对冲外部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需加速向高附加值转型,深化新兴市场布局,以技术壁垒巩固全球供应链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