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于4月5日生效;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于4月9日生效。其中,对中国征收的关税税率为34%。
综合上市公司回应及受访人士观点来看,新一轮关税“大棒”下,以光伏、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面临更高挑战,但直接影响有限。与此同时,相关企业正通过海外建厂、聚焦新兴市场等方式,灵活调整出海战略。
直接出口占比较小
2024年,我国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光伏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增长超过40%、12%。锂电池出口39.1亿个,创历史新高。
据华泰证券测算,本次加征关税后,国内出口各环节税率分别为:动力电池合计达到73.4%、储能电池/系统达到55.9%(预计2026年为73.4%)、锂电材料合计80%至84.8%、逆变器合计81.5%。
隆众资讯光伏产业链分析师方文正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光伏产业链中的硅料、电池片等关键原材料和中间品是否会被豁免尚不明确。目前光伏相关产品的关税税率已经较高,即便美国豁免部分关键中间品,光伏产业链的主材仍然面临较高的关税压力,短期内难以完全避免。
但综合业内观点来看,由于直接出口占比较小,本轮加征关税对光伏、锂电行业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
在光伏行业方面,2024年的出口区域延续多元化发展趋势,美国并非核心出口市场。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去年光伏组件出口前十名市场占比维持在62%,美国市场并不在其中。出口量超1GW的市场从2023年的29个增加至2024年的38个,亚洲市场尤其是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成为最大亮点。
方文正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对国内光伏头部企业出口量的直接影响有限,主要因为其直接出口占比极低,但可能通过东南亚产能受限间接传导压力。利润率方面,美国市场高价格及国内成本优势可部分抵消关税影响,短期冲击可控。
在锂电行业方面,美国仍为我国锂离子电池去年出口第一大市场。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的出口金额为15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的25%,较2023年提高4.2个百分点。
高工锂电发文表示,国内锂电企业在美国本土业务占比相对较小,而宁德时代在美国的业务也多采取技术授权的合作模式,直接出口比例较小,此番关税政策施压,对于国内锂电企业业务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
上市公司密集回应
面对新一轮“关税大棒”,已有多家相关上市公司作出回应。
4月7日,欣旺达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销往美国产品主要为间接销售,对公司影响较小。
同日,珠海冠宇回应称,公司2024年消费类主营业务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88.94%,而消费类电池(主要系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的电池)直接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情况极少,因此此次关税对公司的直接影响有限。
该公司进一步表示,如果搭载公司电池的终端成品被纳入加税范围,可能增加其成本压力,对此,公司将积极与终端客户沟通协商处理。另外,公司已经在马来西亚规划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不断完善全球化布局,将进一步减少此次关税带来的影响。
此前,骆驼股份同样表示,公司出口美国的总体规模较小,影响可控,对公司海外业务的影响较小。
孚能科技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产品出口地区以欧洲为主,美国出口占比较小。同时,在海外产能建设方面,公司为锂电池行业最早布局海外产能的企业之一。公司已与土耳其电动汽车品牌客户TOGG成立合资子公司Siro,其中Siro项目一期6GWh产能已投产,并完成产能爬坡。美国增加关税对公司经营影响程度较小。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国内锂电企业的出海目的地已不再局限于东南亚和欧美地区,以摩洛哥为代表的其他地区,在产业基础和政策利好下,更加受到中国企业青睐。仅2024年12月,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纷纷官宣对外投资计划及进展,目的地包括马来西亚、摩洛哥等。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长期来看,新能源企业在美国当地扩产,或是应对本轮关税冲击的最有效手段。
另据博威合金介绍,公司在美国建设的2GW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就是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对海外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的举措。公司越南新投建的3GW电池片扩产项目未来的销售市场为欧洲、印度市场,与国内企业相比依然有税费优势,可实现正常盈利。
方文正指出,国内一些光伏企业已在拉美、中东地区进行了产能布局,如苏美达在土耳其的0.4GW组件产能、横店东磁在印度尼西亚的2GW在建产能,天合光能在印度尼西亚和阿联酋也有规划中的产能。
另外,从理论上讲,国内光伏企业在老挝、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联酋等仍有部分产能不在制裁范围内,而且这些地区的规划产能也较为充足,能够缓解本轮制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