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C超快充距离规模化商用还有多远
来源:证券日报作者:龚梦泽2025-04-03 11:02

随着消费者对于快速充电的需求不断增长,6C超快充技术(即6倍率充电,可在10分钟内完成80%电量补充)正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点。液冷超快充速度、充电桩密度、电网容量构成的“新三角”将会改写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规则,也将重构整个充电能源产业的商业逻辑。

在材料科学领域,硅碳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的突破正在化解负极析锂风险,解决快充导致的电池寿命衰减问题;在系统集成层面,全液冷技术通过智能温控将设备寿命延长至10年,运维成本直降40%;在电网侧,光储充一体化电站通过匹配兆瓦级功率和储能系统,有效避免了区域性电力过载。

具体到C端产品,以华为液冷超充架构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将充电峰值功率提升至600千瓦,充电桩散热效率提升50%。与此同时,宁德时代、特斯拉等头部企业也相继推出适配6C倍率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

但技术成型并不意味着能够规模化商用。现阶段,虽然有车企在模仿特斯拉的自营超充网络闭环模式,但更多车企还在自营自建与开放共享的战略抉择中摇摆不定,这直接拖慢了充电网络的覆盖速度。

对于充电运营商来说,单座超充站建设成本高达200万元,是普通快充站的5倍,加之受限于搭载6C超快充技术车辆的渗透率和用户使用频次,投资回报周期可能长达5年至8年。

好消息是,随着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兴起,光伏板、储能电池、超充桩有望组成自给自足的微电网,既能够有效平抑瞬时功率负荷,又能创造出峰谷电价套利空间,就此也会引发更深层次的商业模式变革。

以深圳试点的V2G(车网互动)项目为例,电动车在夜间低价储电,白天高峰时段向电网返售电力,使得充电站得以增收。这种转换,让充电桩由成本中心转为利润中心。而车企与电网公司共建电力交易平台的探索,更预示着超充站未来可能成为分布式能源交易的关键节点。

笔者认为,技术革命从来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突破,而是产业的全面协同。当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交汇时,真正的较量转向生态构建能力。我们看到,特斯拉用超充网络绑定用户的策略已见成效;蔚来“换电+超充”的双线布局,则试图覆盖不同场景需求;华为通过大功率液冷超充技术,在促进电动汽车普及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些实践都在印证一个趋势——单一技术优势已不足以制胜,谁能搭建起“车—桩—网—储”的协同网络,谁就能掌握下一阶段充换电产业的话语权。

对于充换电行业的关键变量也要有清晰认识。一是氢能源补能体系的技术突破可能重塑赛道规则;二是因过度追求充电速度导致的安全事故不仅会动摇投资方的信心,也会严重打击消费者的尝试积极性。速度竞赛固然激动人心,但只有敬畏技术、注重生态的玩家,才能穿越产业周期,助推充换电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