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端高效促消费 财政政策“后手”力度可期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贺觉渊 郭博昊2025-04-03 06:55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郭博昊

释放消费需求、增强消费能力、激发消费潜力、创造消费场景……提振消费的多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与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同向发力,要求“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将促消费同惠民生、补短板结合起来。受访专家学者认为,《方案》已部署的各项举措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短期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在中长期改善居民消费能力。目前,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尚有较为充足的政策空间,未来提振消费还可以在补贴力度、税费减免等方面进一步谋划增量政策,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也将改善消费环境。

真金白银改善消费能力

“为了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中央财政拿出真金白银,从供需两侧发力提振消费。”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指出,今年财政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根据今年预算安排,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从去年的1500亿元扩大至3000亿元,继续加大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力度。中央财政还将安排奖补资金,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试点、营造国际化消费环境等。

为更好统筹投资和消费,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扩大至7350亿元,加力支持教育医疗、技能培训、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此外,今年8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项目的超长期特别国债、4.4万亿元规模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的专项债券,以及超10万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均涉及公共服务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代志新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通过扩大公共投资,短期将创造就业岗位、降低居民生活成本、释放服务消费需求。从长期看,公共投资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商品服务价格下降和质量优化。“此举将系统性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他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外出打工农民工在工作地全家安居为目标,我国未来5年所需要的公共投资规模超过30万亿元,其中包括保障房建设、旧房改造、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以及教育和医疗服务配套等方面。

“双轮驱动”激发消费潜力

近日,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多家银行宣布“松绑”相应消费贷产品,包括提升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等。近期密集召开的上市银行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不少银行明确将发力消费金融业务。为进一步提振消费市场,财政部门将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带动信贷资源支持消费市场稳健发展。

按照《方案》部署,我国还将新增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分别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两项贷款贴息政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引导资源配置’双轮驱动,既激活居民消费需求,又提升服务业供给能力。”上海交通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桦宇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能够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入消费领域,扩大消费市场的规模,促进消费升级。

对于服务业经营贷款贴息,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通过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有助于稳定就业与产业链,形成“供给—消费”的良性循环,最终改善消费可及性与多样性。代志新指出,相较于直接补贴或减税政策,贴息杠杆效应突出,能够撬动更多的社会信贷资金投入,资金效能显著高于直接补贴。

考虑到我国金融支持消费力度已然较大,贷款利率水平明显下降,有业内专家强调,消费信贷和消费金融产品本质是靠借钱让居民提前消费,短期内有助于拉高消费数据,但未来钱还是要还的,单纯依靠金融刺激消费难以持续。未来促消费关键是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释放消费潜力,并形成有效的消费信贷需求。

促消费政策空间足

在今年财政政策显著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财政支出进一步扩张的同时,蓝佛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透露,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财政部将“研究制定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政策举措,实打实支持提振消费”。

“财政政策在支持提振消费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未来可以使用的财政政策工具也较为丰富。”王桦宇对记者说,在财政补贴方面,可以继续加大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力度,如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范围和额度,包括将更多产品纳入补贴目录,提高补贴比例等,直接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刺激消费需求。

税收优惠能够直接提升居民获得感,代志新建议,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探索针对绿色消费、数字消费的定向税收优惠,通过税负减免直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长远来看,财政部正在推进的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也有利于引导地方主动改善消费环境。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孙鲲鹏此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消费税征收环节从生产端后移至消费端后,地方政府收入将直接取决于本地消费水平,消费活跃地区将获得更多税收。“这将推动地方政府主动刺激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