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相关标准的首次制定发布,还是后续的调整修订,都以民生关切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和依据,也都在逐步推动食安标准向科学化、精细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据央视新闻报道,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保质期须直接以到期日的形式标示、强制标示 8 大致敏物质信息等与公众日常饮食和生活相关度较高的新标准,持续引发热议。
“标准越明确,食品越安全”“原来在‘消费保质期’之外还可以有‘消费保存期’,面对过期食品不会再那么焦虑了”“这就对了,每次看到‘零添加’都会纳闷,到底什么意思”……上述标准发布后,诸多网友进行了留言评论。
如此高的关注度,恰恰说明其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不少标准直指人们日常食品消费中的痛点和堵点。比如,消费者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想确定产品是否临期、过期,需先在包装上找到生产日期,再去找保质期,这两项信息通常分布在食品包装的不同区域,找起来、算起来都比较麻烦,新标准要求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以到期日的形式标示,其实是化繁为简,让消费者选购过程更便捷。再如,新标准中对食品数字标签的推广应用,能够帮助消费者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多种功能了解食品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前部分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信息时因字体小而“看不清”“找不到”等情况。与此同时,禁用“不添加”“零添加”有利于消费者认清产品真实情况,避免被商家制造焦虑或误导。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庞杂且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动态过程。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规范从过程到产品各环节、保护从一般到特殊全人群——无论是相关标准的首次制定发布,还是后续的调整修订,都以民生关切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和依据,也都在逐步推动食安标准向科学化、精细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过程规范、检验方法等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紧密衔接,有助于有关方面更好管控食品安全风险,为食安治理工作添砖加瓦。
食品安全标准,不是一项项冰冷的技术规范,而是保障人民健康、产业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相关企业合规生产的有力工具,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推动产业升级、提振消费信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从新标准发布到落地见效,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一方面,相关标准的实施允许有一定的过渡期,方便相关行业和企业调整生产和销售以适应新规;另一方面,新标准涉及的相关行业企业链条可能面临一定的阵痛,不排除有市场主体存在观望和侥幸心理,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相关部门还要做好新标准公布后的配套工作,加强执行与监督,进一步完善抽检、溯源等机制,谨防“有标准无执行”,同时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新标准的知晓度,从而形成更广泛的监督阵线,形成共治共赢的良性循环。
“安全第一,合规为王”,人们对新标准的点赞和反馈,饱含着对“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的憧憬与期待,也对市场秩序、监管作为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此次国家标准的“上新”,能够更好守护公众健康,能够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助推相关社会治理取得更大进步、收获更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