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未来几何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丁静 魏梦佳 阳娜2025-04-01 09:13

乘坐低空智能飞行器回家,享受机器人管家烹饪的美食,与虚拟数字人下棋……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开幕式上,现场观众看到了“智慧城市”的未来图景。

近年来,语言大模型、脑机接口、生物成像、人形机器人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中国越来越成为刘慈欣口中“充满‘未来感’的国家”。具有未来感、科幻感的技术,正在孕育哪些行业新机会,催生哪些新“风口”?《经济参考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市场空间动辄万亿级

多维宇宙体验、量子计算、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充满科幻感的场景和技术,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机会和行业风口。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的《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未来产业十大赛道,分别是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新型储能(固态电池等)、低空经济/通用航空、清洁氢、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元宇宙。

在中关村论坛展区,遨天科技展示了它为组网星座卫星和各类航天器提供的“动力源”——霍尔电推进系统。这种推进系统通过电离惰性气体产生推力,可以推动卫星从200至500公里“爬行”到几十到几百公里的目标轨道,并支持卫星全寿命周期的轨道调整与维持。相比传统化学推进,电推进可节约90%的推进剂,降低卫星40%的重量,并延长20%的在轨寿命。

遨天科技市场经理白晟表示,公司已有近百台推进器在轨运行。公司已建成国内首条商用电推进智能制造产线,具备每年为约1500颗商业卫星配套的量产能力。“未来几年,商业航天将实现指数级增长,我们的市场空间是以万亿计的。”白晟说。

遨天科技展台旁的苍宇天基(北京)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开展高、中轨中继卫星星座系统的设计和运营,可为低轨卫星等用户提供天基测量控制、数据传输、信息互联等服务。

“我们已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4颗高轨同步轨道卫星的频率轨位,预计明年发射首颗中继卫星。”苍宇天基解决方案经理李鹤说。

在SpaceX星链计划的刺激下,全球低轨卫星进入加速竞争阶段。2024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同样孕育着万亿级市场规模的还有人形机器人产业。“人形机器人下一步的发展,依赖多个行业的进步。”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席悦说,工厂作业、洗衣做饭、医疗照护,机器人的工作场景非常复杂,很难通过建模来一一复现,只有算法、数据、本体三方面联合迭代,才能让人形机器人更快进入百姓生活。

“一两年之内,我们就可能看到脑机接口驱动的人形机器人。”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李园说,技术的进步是指数级的,技术融合的想象空间也越来越大。

“让机器人表现出脸红的效果,硅胶材料无法实现,但柔性显示可以做到。”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品牌官杨淑娟说,未来产业的融合性、交叉性更强,某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往往能带动更多个领域共同进步。

基因技术,是未来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撑,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华大集团副总裁李斌说,伴随人人基因组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应拥有自己的全基因组图谱即“生命底图”,通过基因筛查,实现精准预防、精准医疗,降低全球疾病负担,提升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未来,基因技术的应用会跟手机一样普及。”李斌说。

近日,我国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成像设施将成为一座‘生命观象台’,可对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观测与精确测量,帮助我们多层次、全景式揭示生命奥秘。”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程和平院士说。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基于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入选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向眼部玻璃体腔内打一针,就能让一些视觉障碍患者重见光明。”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商务经理焦睿颖说,充满科幻感的技术,正在改变医疗、改写未来。

产业领跑仍面临多个痛点

近年来,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领域,不断出现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开辟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但这些产业要持续领跑,有赖基础研究的深入耕耘。

“对人脑的基础研究是脑机接口进步的最大难点。”李园说,人的记忆、意识到底是什么,如何写入大脑,如何进行存储,这些底层的原理人类还没有搞清楚,急需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后,人类已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更加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加强生命底层技术、底层工具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李斌说,全社会都应该进一步重视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推动产业更新、社会进步、文明形态更迭。

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之间的协同不够,也是影响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育杰教授说,随着材料和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的进步,成像设施未来可以做得又小又轻便,还会看得更清楚、更快。

核心设备、部件依赖进口,同样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堵点”。杨淑娟说,显示面板行业的一些关键设备依然需要依赖进口,这是产业发展的痛点之一。

成本居高不下和场景、数据资源不足,是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方案目前还没有收敛,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各家都有自己的技术路线,目前更新迭代非常快,在制造方面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大家的成本都难以降低。”席悦说,相关部门应该适时明确细节标准,引导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发,集合力量攻克成本难题。

不少专家认为,未来产业集战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于一体,其生产、管理过程以及产品均具有信息化深度融合特征。因此,树立“融通创新”“整合式创新”的理念,对其发展非常重要。

“打造未来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面对新型国际关系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说,但目前我国产业布局还不够超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探索的信心和决心还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选择雷同、引领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急需加快解决。

应从五方面疏松发展土壤

洞察未来,才有可能领跑未来。受访专家认为,未来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以后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能够带动和引领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和较大市场规模。

陈劲等专家建议,从五个方面培育未来产业发展“土壤”。

一是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积极发挥央企、一流大学、新型机构、中小企业等四类未来产业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为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本届中国科幻大会上,“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正式揭牌,拟打造创新试验展示的阵地、政策先行先试的沃土。大会举办地石景山区,2024年科幻企业数量及收入占全市比重达三成。

二是注重培育未来产业的人才队伍,发挥战略科学家对未来产业的谋划作用,鼓励战略型企业家在未来产业探索实践。

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提出面向未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何志伟建议,鼓励高校围绕产业链设置交叉学科,增设人工智能等急需专业,通过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共同推进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是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目前,北京已构建“政府资金引导+基金领航+金融护航”的资本赋能体系。2023年12月,北京成立4支百亿级政府投资基金,瞄准机器人、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和信息产业,助推关键技术产业化。

四是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平台。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众创空间,打造未来产业的培育和服务平台。

五是完善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未来产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集中资源扶持未来产业发展。

受访专家认为,全球各国都高度关注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布局与发展,这有利于加快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激发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的创新路径。但目前很多赛道仍处在产业化发展初期,只有群策群力、各方协同,才能支持我国未来产业实现稳步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