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圳艺术周和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览会的到来,最近一周,我也开启了自己的艺术周,在深圳和香港这两个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一天观一展,先后参观了《肖全的书屋》(摄影展)《深藏者二》(深圳38人的收藏品展)《心所若触——鲁珊油画展》《上山的人,下山的神——彭捷油画展》和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以下简称“巴塞尔”),边走边看,眼有所观,脑有所思,也有一些感悟,艺术展与我们的消费升级,是思考主题之一。
先说这五个展览的区别,区别不仅在于展览品种的不尽相同上,更在于展览的收费与不收费,收费的是巴塞尔,其他展览都是免费。门票收费意味着一种门槛,高收费则意味着更高的门槛,巴塞尔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公众开放分展期票(可两天入场)和单日票,官网价格分别约为1200港元和400港元,据报道黄牛市场单日票价格炒到2000港元以上;巴塞尔还发行非公开售卖的VIP卡,以吸引高端卖家入场,今年就吸引了马云、姚明、周杰伦、林青霞等名人入场观展,成为展览新闻的一部分,该卡的市场炒作价,据说高达数千至数万港元。
我买了展期票,在3月28日公众开放日,入场参观了五小时,场内人来人往,一些中外的帅哥美女,或正装或盛装或奇异打扮,入场观展,成为了堪与场内展品媲美的一道道风景线,不时见到拄拐杖乃至坐轮椅者(不全是老人),参观者虽未到熙熙攘攘的地步,在偌大的香港会展中心,人数确也不少,现场像个嘉年华,偶尔也有大集市的观感,这表明大湾区尤其是香港的艺术市场确实有很旺的人气。所以,有作家称香港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是有一定道理的,香港作为东西文明交汇的世界级城市,其特有的多元、包容、自由、温情和充满丰富多样性的文化基础,在展会上,可谓是扑面而来。
深圳的四个展览中,肖全展览的现场,有卖一些摄影作品和画册,价格在数十到数百元区间;彭捷油画展,有作品被藏家买走。另两个展览,现场所见没有销售,是否是作品成交,不详。巴塞尔展览的作品,虽没在每幅作品上标价,目标却明确指向销售,我在观展过程中,先后跟内地、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的几位画商有过简短交流,问及一些展览作品的价格,1.5米乘2米以上的大幅油画或国画作品,价格在五万至十万美元以上,50厘米乘70厘米的一些作品(包括摄影作品),叫价在数千至一万美元左右(类似常玉的作品例外,其是顶流的天价级),从此可见内地与香港相关市场的大差异。真正的艺术品必须走向市场,直面市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市场的洗礼,过去两百年以来,梵高、雷诺阿、毕加索、张大千、常玉、齐白石、徐悲鸿等中外画家的成功,不仅是他们创作作品上的成功,更是相关画商的成功,后者的成功,直接刺激画家们在创作上不断地逐层登楼而上,没有画商们的青睐与销售成功,画家们的艺术创作多会功亏一篑,一如竹篮打水终是空。
回眸作为大卖场的巴塞尔,我想到了消费升级。按以往乃至现在的一般理解,消费升级不外乎就是旧汽车换新能源汽车,旧家电旧家具换新家电新家具,乃至危旧房改等等。这些理解与做法,当然对,但相关的认知与践履,还应该拓展与提升,如文创与艺术品消费,就是消费升级新增的一大类,艺术展现的是美、自由奔放而看似无用的灵魂,是让我们的脑洞打开,是认知的拓展、视野的提升乃至精神的升华,作为消费升级的产品,可拓展的空间广阔,类似巴塞尔,就能起到这样一种带动的作用。
艺术需要想象力,消费升级也需要想象力,中国内地艺术品的买卖与收藏,在原有平台外,还需要类似巴塞尔这种世界级更周全更高端的平台。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逐渐壮大与扩容,艺术品买卖作为消费升级的前景,美妙且值得追求与落实,值得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与有心人的投入,具体参与其中,让消费升级在走出新路子的方面,扎扎实实地更多体现为民众的购买力释放和幸福感的获得。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