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技术的难度大,目前仍面临耐辐照、耐高温材料和超导技术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近日,坊间流传有中国企业将于2030年建成一座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并实现发电,该传闻涉及的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创光电”,600363.SH)证券部工作人员31日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上述传闻称,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首座聚变-裂变混合发电厂“星火”,选址江西南昌瑶湖科学岛,项目采用高温超导聚变-裂变混合堆技术。项目由中核集团与联创光电推进,目前项目已进入第一阶段,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的公开招标。
根据江西电子集团官网此前发布的消息,2023年11月12日,江西电子集团和联创光电共同控股的江西联创光电超导应用有限公司(目前更名为“江西联创超导技术有限公司”)和中核聚变(成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双方计划各自发挥技术优势,采用全新技术路线,联合建设可控核聚变项目,技术目标Q值大于30,实现连续发电功率100MW,该项目拟落户江西省,工程总投资预计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然而,这一项目并未明确具体的建成时间。3月31日,联创光电证券部门工作人员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联创超导为上述可控聚变堆项目提供高温超导磁体,并计划在2029年底完成交付。但该工作人员同时表示,该项目何时建成并网发电,目前没有具体的时间节点。
“外界对聚变堆热情很高,期待很大,都希望尽快成功。”一位核电领域资深专家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但现实是核聚变技术的难度大,目前仍面临耐辐照、耐高温材料和超导技术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向媒体表示,从目前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来看,估计2050年前后将实现聚变能商用,因此20—30年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
上述受访的核电专家认为,可控聚变堆要实现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化发电,可能需要比二三十年更漫长的时间。
核聚变是一种核反应形式,其原理是轻原子核(例如氘和氚)在特定条件下结合成较重原子核(例如氦),并释放出巨大能量。如果将核裂变比作将完整的镜子打碎以获取能量,那么核聚变则恰如其反——它通过将破碎的碎片重新拼合,以“破镜重圆”的方式释放能量。
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未来能源形式,近年来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了科学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但这一技术至今仍面临巨大挑战。尽管全球科学家已投入数十年研究,可控核聚变发电仍未能实现商业化应用。目前,世界各国运营和建设的核反应堆仍以核裂变技术为主。
据段旭如此前介绍,核聚变能源的实现时间表是否会提前,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监管法规等。当前,核聚变能研发正处于科学实验迈入实验堆工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而要实现聚变能源应用,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这包括聚变等离子体稳态燃烧、聚变堆耐辐照抗高热负荷材料、氚自持三大关键技术与挑战,以及聚变堆核安全、聚变堆热电转换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