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神思电子(300479.SZ)正通过AI+智慧城市赛道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跨越。
3月30日,神思电子披露2024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12亿元,同比增幅达119.86%,创下近三年新高,另外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0.08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2025年,公司将持续围绕“一体两翼”战略布局,业务聚焦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医疗和身份认证等领域,抓住行业客户由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的机遇,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智慧城市业务贡献超八成
作为战略转型的核心,公司AI+智慧城市业务在2024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报告期内,AI+智慧城市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9118.63万元,较上年增长218.82%,该板块收入占比达到86.80%。
公司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运行平台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演进,相互促进迭代升级,目前已经形成神思云脑、数算法全要素融合调度平台、全息数据超融合计算平台、一站式全链路可持续迭代的AI开发平台、多源多模态联接平台。
在建设数字济南项目过程中,公司主要承担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平台主体建设及相关感知网络工程建设、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及应急设备装备采购、数字社会治理体系感知设施建设、气象工程建设及相关软件以及整体项目的云资源平台的建设等工作。
公司结合实战场景提炼打磨出以“AI+DATA+”为核心的系列产品,围绕赋能智慧城市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结合多模态融合、行业大模型融合、图算融合等技术,逐步实现全面时空感知、全要素汇聚、全资源融合、全轨迹回溯、全流程支撑和全链条监督。截至本报告期末,“数字济南项目”的主要分项已顺利完成验收。
发力低空经济,打造空中AI哨兵
2024年,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也实现突破,重点推出具备大算力且携带远距离自组网能力的低空自主智能体,实现“发现-分析-处置”闭环。
公司产品以“智测、智算、智飞、智管”为核心,重量仅为180g,可搭载100TOPS算力,融合5G、自组网、卫星通信三网,实现无缝衔接。内置AI模型,结合时空感知能力,打造“具身智能、四维智能、自主决策”三大能力。
低功耗、高可靠性自主决策能力的低空智能体,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应急巡检体系,成为可应用于多领域的“空中AI哨兵”。
在森林防灭火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中,通过整合卫星、无人机和红外热成像摄像机数据,实现自主规划巡航路线,快速侦查火情,实时监测火点信息,与指挥中心双向联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应急巡检体系,提高火情预警和响应速度。在热力、燃气管线巡检中,低空自主智能体助力无人机可“看”、可“查”、可“分析”,实现动静结合的全域监控,确保供热管道和燃气管道安全。
2025年,公司将根据客户业务需求打造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并结合燃气、热力巡检等实际业务场景,全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空经济样板项目案例。
探索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体系定型
在智慧城市业务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神思电子正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变现的新路径。公司深知,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其价值挖掘和变现能力将直接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
为此,神思电子依托自身在AI和大数据领域的深厚积累,开始布局数据要素市场。
神思数据治理秉持全链路治理策略,针对存量数据过滤去噪,对新增数据择优筛选,深度挖掘数据资产价值,赋能企业战略、运营与业务创新。该工具通过构建数据DNA图谱,保障数据稳定可控;运用双向穿透测试,精准识别数据上下游影响;以数据资产BI,实现数据资产全貌可视化呈现;全面构建元数据、主数据和派生数据逻辑体系,覆盖多个专题领域,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实现了数据标准的统一制定与智能管理。
据悉,2025年公司将以数算法全要素融合调度平台、全息超融合平台、数据治理平台、智能物联感知中台、低空智能体、智慧交通等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为依托,深度整合数据、算力、算法全要素,构建一体化产品体系。依托城市生命线多场景的成功落地应用,不断夯实数算法企业生态根基,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体系全面定型,并大力促进数据产品的落地与推广,为城市治理、治安防控以及城市管理提供更全面、精准、高效的支持。
医疗信息化稳中有进
公司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覆盖智慧就医全流程,可提供从预约挂号、医技预约、智能排队叫号,到智慧医保就医及医疗支付对账等系列服务。
在提升就医体验与效率方面,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超融合平台和AI大模型技术的AI智能导诊、AI智能健康助手、预约挂号、医技预约、排队叫号、语音辅录等服务系统。这些系统集AI交互、AI导诊、预约、报到、排队、叫号、推送和引导等功能于一体,即能满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需求,又能提高医院诊疗效率。
公司推出的“T+0”支付对账平台,可实现对账零延误、零介入和零差错,树立了行业内标杆。为满足医院的不同场景需求,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化、轻量化的智能终端系统,推动医疗服务从传统的线下自助服务向线上线下交互服务方式逐步转变。公司已实现智慧医疗领域的软硬件产品的国产化适配,并参与制定山东省《卫生信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指导规范》(T/SDSZXJJ009-2024)。公司开发的多款医保终端成功入选了首批国家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Ⅲ类)过检产品名单,并已批量应用。(CIS)
校对:杨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