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 我国微短剧行业正逐步转型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03-31 06:55

据新华社电

“耙耳朵”丈夫与“辣妹子”妻子趣味互动,姑嫂之间真情互助,街坊邻里“龙门阵”诙谐幽默……近日,一部四川方言微短剧《家里家外》在全网掀起追剧热潮,3天观看量破10亿。这部仅拍摄17天的微短剧将20世纪90年代川渝市井生活的幽默与温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网友评论:“这才是真正的家庭生活,笑着笑着就哭了。”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为59.7%,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讯。

3月28日,“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上,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微短剧委员会副会长赵晖指出,当前我国微短剧行业,从题材上看,轻喜剧、悬疑、情感类内容占据主流;从产业生态看,平台、制作方、品牌方跨界联动日益紧密,衍生出“微短剧+电商”“微短剧+文旅”等创新模式。

记者发现,当前传统影视中成熟的武侠、刑侦、谍战等题材已逐步渗透到微短剧中。重构叙事节奏,适应竖屏审美,涌现出越来越多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微精品”。“精品化是短剧行业升级蝶变的必由之路。”抖音集团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表示。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认为,当前微短剧观众对低成本“无脑爽剧”逐渐审美疲劳,需要行业进行更多内容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指出,短剧用户与长剧用户并非割裂群体,短剧创作应当立足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准的社会观察,以小切口呈现时代主题,实现热度与价值的有机衔接。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的《念哥餐厅》,就是通过生活化叙事和质朴的乡村美学,为观众呈现出真实可感的乡土中国的生动画卷。

微短剧的轻量化制作和强传播性,也使其成为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高效载体。2024年11月上线的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聚焦图书馆古籍修复所学员进入《永乐大典》修复项目组后的工作经历,既展示了古籍修复的精细技艺和独特魅力,也注重呈现现代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内容层面的创新,相关从业者也在不断挖掘微短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微短剧行业直接、间接带动64.7万个就业机会,2025年就业人数将随市场规模继续增长。

谈及2025年微短剧行业发展趋势,受访者不约而同提到“精细化”“社会价值”“AI技术驱动”等关键词。随着观众对于微短剧的期待不断提高,行业正加速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和社会价值挖掘等方面迎来全面升级。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