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观察】 信用卡业务能否迎来“又一春”?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蒋光祥2025-03-28 06:47

你有多久没掏出实体信用卡去刷POS机了?有多久没关心那些换不了啥,过期又可惜的信用卡积分了?是否因为额度不符预期,漏还款,主动打客服电话注销了几张信用卡?又或者是否因为18个月没有交易,信用卡被动注销?截至2024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用发卡量降至7.27亿张,较2022年高峰时期减少8000万张,连续九个季度下滑。作为用卡的主力军,80后、90后见证了信用卡行业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型阵痛,背后可能更折射出消费生态与金融监管环境的深刻变革,值得思考。

发卡量断崖式下跌,监管政策收紧应该是首要因素。2022年《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清理“睡眠卡”,限制过度授信,直接导致数千万张无效卡退出市场。而互联网金融冲击之下,信用卡使用场景的变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时代大背景。微信支付、支付宝扫码等移动支付工具凭借便捷性渗透到线上线下各类场景,而信用卡支付仍受实体卡限制,部分小商户甚至不支持使用。虽然这些线上支付往往还是需要绑定一张借记卡或者贷记卡(即信用卡),但不可避免地会对信用卡申卡、用卡习惯和频次产生影响。而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使用微信微粒贷、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其灵活的分期方式和低门槛申请流程进一步分流了信用卡用户,与这些借钱给年轻人的APP相比,信用卡的各种“规矩”又显得太传统。

此外,在一些民间“撸卡大神”和“羊毛党”看来,信用卡的“羊毛”也越来越难薅。近年来多家银行大幅削减高端信用卡权益,如机场贵宾厅服务从无限次改为每年仅1—2次,积分兑换规则趋严,部分高端卡甚至取消了一些以往的核心服务。这直接导致用户活跃度降低,部分持卡人选择注销信用卡。权益调整的背后可能是发卡行运营成本与收益失衡的困境,信用卡业务涉及发卡营销、客户服务、风险管控等多环节,粗放式扩张时期积累的低活跃度用户难以覆盖成本,削减权益是发卡行成本压力下的生存抉择。但在用卡人,尤其是冲着权益来的客户来说,“分手”已是必然。

信用卡的不良率攀升则进一步加剧了发卡行的压力,发卡行过去“跑马圈地”过度授信埋下的风险开始显现。部分用户因多头借贷、过度消费陷入债务危机,进一步推高逾期率。202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部分区域性银行不良率超4%。所以,为控制风险,部分银行不得不提高发卡门槛,收缩业务规模,形成“发卡收紧—用户活跃度下降—风险累积”的负循环。不过,虽然部分持卡人因偿债能力减弱而违约,但另一方面,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财务健康,“量入为出”理念取代了超前消费习惯,主动降低信用卡持有量以规避债务风险,信贷需求下降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消费观念转型。

即便凛冬已至,不少发卡行正通过多重策略寻求破局。这当中数字化转型与场景融合成为关键,有大行关闭多地信用卡分中心,将业务整合至数字化平台,通过智能营销提升用户活跃度。其次,服务分层与高净值客户聚焦,提升单客价值成为趋势。此外,风险管控精细化与生态融合(嵌入电商、出行等高频场景以提升黏性)亦被提上日程。尽管短期内信用卡市场难复往日辉煌,但其作为连接消费场景、积累用户数据的核心载体的战略地位尚未被动摇。唯有从“信贷工具”转向“用户价值深耕”,给客户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支付与金融服务体验,方有迎来“又一春”的可能,毕竟,金融业的本质还是服务业。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