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力促AI融入产业发展 上市公司先行先试武装“智慧大脑”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黄翔2025-02-25 15:37

从工厂车间里的智能传感器,到化工实验室的分子大模型,一场由龙头企业引领、政策护航的“AI革命”正在山东展开。

随着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产业竞争进入“算力时代”,作为传统工业大省的山东,当前正发力“AI+产业”推进各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欲借AI发力

“去年,我们用AI来辅助科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效率。”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表示。总部位于山东烟台的化工龙头企业万华化学,当前正将AI战略融入企业发展,也成为了山东传统行业开启AI赋能转型的一大缩影。

当前,作为全国工业重镇,山东正以人工智能为“新引擎”,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步伐。2025年伊始,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工业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以“一行业一模型”为目标,在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等细分领域打造特色适用大模型,推动大模型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  

日前,记者从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获悉,山东省2025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正式启动,按照“一行业一大脑”原则,面向全省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组织试点建设,本年度揭榜挂帅细分行业榜单共计10大类45个,其中既包括低空装备、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赛道,也包括石油化工、包装制品、畜禽深加工、矿机装备等传统产业的细分领域。由此可见山东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的纵深程度。

位于山东兖州的太阳纸业是山东省造纸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近年来太阳纸业通过数智化转型,将看似传统的造纸产业重新打造成为“朝阳产业”。2024年该公司造纸(文化纸)产业大脑项目入选山东省2024年“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并持续在数智赋能战略上推进。

“近些年来,公司积极践行数智赋能战略,投资超20亿元,打造全要素数字化产业平台,荣获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中国轻工业数字化转型一等奖等荣誉。”太阳纸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通过数智赋能战略,太阳纸业去年全面完成了节省1000人、节降成本1亿元、落地100个优秀案例的数智赋能目标。“今年我们继续投入2亿多元,全面集成AI、大数据、智能物联感知等前沿技术,打造从原料端到客户端的全要素数字化产业平台。”

“AI+产业”赋能

当前,对于许多传统产业而言,AI改造已逐渐成为发展“选择题”中的必选项,在企业界人士看来,AI技术的落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产业痛点的深度结合。

“化工行业需破解的是‘数据标准化’难题。”廖增太认为,化学工业历经长久的发展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要整合这些数据非人力能够完成,而通过人工智能便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海量文件中找到相关性。

基于这一思考,万华化学近年来展开大胆的尝试,探索AI与化工行业的结合。“通过众多的实践我们发现,AI在化学反应方案的筛选、催化实验等方面能够非常好的赋能,它能从成千上万种实验方案中通过迭代优化筛选出最优方案,大幅缩短了实验时间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在生产中,万华化学正尝试通过AI实现化工厂的智能操作管理。“AI不只是工具,很可能会产生颠覆性的技术,如果想要实现科技方面的弯道超车,就离不开AI。”廖增太认为。

AI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万华化学的做法是不光在生产端使用AI,还要将AI融进企业管理。2024年,万华化学将公司管理主题定为“数智化年”,将“怎么把AI辅助研发”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应用,2025年又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2025年,万华将重构AI时代的企业管理架构,让生产关系更符合AI时代的要求,使组织更有序、更有活力。”廖增太介绍,公司下定决心建立全新的激励体系,推动全员从成本管控向价值创造转型,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内生动力,让第一性原理成为工作的着力点,将每个岗位塑造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单元。

在廖增太看来,人工智能与化工新材料的深度融合是万华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保障。他表示,2025年万华化学将继续加快探索化工与AI技术的结合,在催化剂开发、高分子结构设计、配方开发、智能检验、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再梳理20个相关AI创新项目,努力成为全球化工行业AI技术应用的领先企业。

目前,在山东,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在AI赋能的产业实践上,已覆盖研发、生产、管理全链条。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企业AI应用已从初期设备联网、数据可视化的“单点实验”,演进为覆盖“生产-管理-研发”的全链条重构,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落地范式。 

大模型蓬勃发展

山东工业门类齐全,许多传统产业也恰是AI的最佳试验场,因此“AI+产业”在山东有着浓厚基础。

去年以来,山东省大模型产品类型持续丰富。通过第三方机构测评的大模型产品176个,包括基础级大模型产品10个、行业级大模型产品115个、场景级大模型产品51个。

基础级大模型方面,目前在语言、视觉、多模态等领域均有布局,全年共实现业务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162.6%。行业级大模型方面,广泛分布于制造业、能源、金融、医疗、农业等多个行业,全年共实现业务收入17.06亿元,同比增长177.1%。场景级大模型方面,涵盖了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多个实际应用具体场景,全年共实现业务收入11.81亿元,同比增长176.9%。

目前,山东搭建了大模型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建立产业运行监测机制,去年以来大模型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在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应用拓展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2024年,山东省重点监测范围内的124家大模型企业共实现大模型业务收入31.18亿元,同比增长175.7%。重点大模型建设项目60个,计划总投资21.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41亿元,2024年完成投资12.1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06.7%。

此外,山东济南和青岛两地此前分别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着力推动制造与人工智能的有机融合。

需多方发力

“‘AI+产业’并非企业的独舞,而应是生态的交响。AI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政策引导、技术攻关与生态共建。”一位产业观察人士向记者表示。

近年来,山东虽并非走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头部梯队,但跟跑起步得也并不算晚。据了解,在2019年山东便印发《关于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成为全国首个“智能+”省级政府文件。彼时,山东提出,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与“十强”产业融合发展更加紧密。

2024年11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18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又进一步明确,将以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打造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进入2025年,山东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马不停蹄,提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到今年底新建省级“产业大脑”50个。“产业大脑”以产业集群数智转型场景为驱动,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产业大数据+行业大模型”搭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决策中枢,释放产业数据价值,优化配置产业要素资源,推动企业生产组织创新、商业模式重构和产业体系变革。

此外,今年1月,山东印发《2025年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其中明确提出将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实施“算力券”奖补,重点支持新兴未来产业提速发展。

截至目前,从政策引导,到头部企业先行先试初见成效,“AI+产业”的发展路径已初步成型。

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山东累计有24个大数据项目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二位;922家企业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评估,数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3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深化探索“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培育AI赋能、数据驱动的重点行业“产业大脑”64个、“晨星工厂”4220家。

当前,DeepSeek带来的人工智能热潮,全国多地也相继推出促进“AI+产业”相关发展政策。前述观察人士表示,随着大模型能力持续迭代,“AI+产业”将进入百花齐放的赋能阶段,在此过程中,地方应因地制宜,聚合优势,注重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的平衡,同时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注重优化营商环境,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进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范璐媛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