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的关键之年。伴随新能源汽车“八年之痒”陆续到来,动力电池回收大潮指日可待。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前景与痛点并存的背景下,《行动方案》虽然尚未正式披露,但足以让市场为之振奋。
2月24日,动力电池回收板块全天飘红。截至当日收盘,成分股圣阳股份、旺能环境、粤宏远A涨停,鼎汉技术、道氏技术、康普化学、浙富控股、金圆股份等跟涨。
政策面利好不断
上述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此前,工信部等部委明确要求,自2016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必须为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提供至少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期。这一“八年之痒”进一步推动了动力电池走向退役回收。
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6.8万吨,同比增长78.3%。其中,停用新能源汽车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4.5万吨,车辆维修产生退役动力电池2.3万吨。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能快速增加,2023年综合利用量达到82.5万吨。《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已遴选培育了5批、共148家规范企业,并在全国327个地市级行政区设立了1万个回收服务网点,基本实现应收尽收,初步形成了多元回收网络。
在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李力看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作出部署,释放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鲜明信号。
事实上,随着动力电池退役规模的快速增长,相关利好政策已不断落地。
2024年12月,结合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工信部修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下称《规范条件》)。《规范条件》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作为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顶层设计,《规范条件》从多方面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有利于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技术创新升级、保障行业规范发展。
具体来看,《规范条件》对企业注册资本、实缴资本及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对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此外,《规范条件》还增加了研发费用占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业务收入比例的要求,并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不断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前景与痛点并存
综合业内观点来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处在爆发前夜,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与不可忽视的现实痛点交织并存。
一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放量在即。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此前介绍,到2030年,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超过300万吨。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400多亿元,比2022年的实际市场规模增长可能将超过9倍,甚至达到10倍。
国融证券认为,随着早期新能源车和动力电池陆续临近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有望迎来第一个爆发期。
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正面临标准体系不完善、回收渠道分散、环保与安全风险等痛点。
据了解,当前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主要分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大类。一般情况下,当电池容量在50%至80%时,会将退役动力电池拆解重组后进行梯次利用,作为应急电源等继续服役;而当电池容量在40%以下时,会对退役电池进行拆解、破碎等处理,提取其中的锂、钴、镍等原材料,“再生”为新电池。显然,无论是梯次利用还是再生利用,都对从业者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
然而,仍有部分“小作坊”游走于“灰色地带”。北理工深圳汽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姜久春在第二届动力电池质量安全大会上指出,退役电池回收后,一部分被非法改装为翻新电池,重新流入市场,存在安全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另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不少销售拆装废旧锂电池的“小作坊”存在于居民区,公然违反消防法。有工作人员直言,拆解起火是常有的事。而这些“小作坊”收集废旧电池,重新拆装,制造更大容量的锂电池,都是“三无产品”。
此外,电池规格、编码和溯源体系尚未完全统一,不同品牌、型号的电池差异大,也增加了退役电池拆解和再利用的难度。
基于上述背景,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势在必行。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
头部企业加速布局
在政策利好与市场前景的双重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已吸引大批入局者。企查查显示,我国现存19.51万家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其中4.34万家企业成立于一年内。
其中,头部企业正加速布局,以提前抢占千亿市场。
2月20日,金晟新能源与印尼新能源公司PT ELVINDO NEW ENERGY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锂电池回收利用、印尼市场拓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3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算,金晟新能源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也是全球第一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2月18日,成都环投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10万吨/年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第一次公示。记者注意到,该公司由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4%,后者系华友钴业全资子公司。
格林美素有“电池回收大王”之称。格林美在近期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公司在中国、韩国、印尼建设了7个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处理的退役动力电池占全球的10%以上。
据披露,2023年,格林美回收拆解的动力电池约为2.75万吨,以资源化再生利用为主,公司锂回收率超过95%。目前,该公司已与比亚迪、广汽集团、亿纬锂能等全球800余家合作伙伴打造定向循环合作模式。
早在2021年8月,亿纬锂能已与格林美签署《1万吨回收镍产品定向循环供应合作备忘录》。自2024年起,格林美承诺向亿纬锂能供应每年1万吨以上的回收产出镍产品(包括硫酸镍、三元前驱体与三元材料等镍产品),合作期限自产品供应开始延续10年,且可根据需要进行数量增加和合作期限的延长。
展望后市,光大证券认为,当前头部锂电回收企业相关工艺不断进步,锂回收率逐步提升,有望迎来更大的成长机遇。而在锂价企稳背景下,期货现货价差收窄、“废料换原料”等创新合作模式有望稳定回收利润。如今政策面再次发力,龙头企业有望率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