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吴琦
人形机器人正在上演属于自己的“速度与激情”——从徒手接网球到丝滑扭秧歌,科幻大片中的炫酷机器人加速进化,不断突破着人类想象的边界,逐一与现实握手。
在人工智能(AI)等科技的加持下,老装备也穿上了信息化的“新衣”。老树开新花,无疑使得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成长具备了较强的爆发性和广阔的空间,不断推动着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快速迈进。
在公募基金经理看来,不少所谓“夕阳产业”的传统制造业正迎来估值重塑。不久之前,资本市场还很难将这些传统制造公司与新兴产业挂钩,更不会将其列入观察名单,但现在这些公司已被视为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1 科技新浪潮催生产业巨变
中国经济新动能蓬勃发展,在资本市场上的映射也进一步增强。在科技新浪潮下,先进技术不断迭代,更多创新成果涌现不绝。人形机器人作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众多先进技术的产业,在颠覆性的创新下正以惊人的速度茁壮成长,带动传统产业走向巨变。
“今年或是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的元年,行业处于从0到1的商业化前夜阶段。”长城久鑫基金经理余欢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年初某美股科技巨头宣布2025年拟生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引发全球关注,后续众多国内外企业也相继入局,行业发展方兴未艾。从需求端来看,工业领域或是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场景,因为工业场景相对简单可控,很多行为可以标准化、流程化,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随着技术瓶颈被攻克以及制造成本进一步下降,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值得期待。更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服务业、家庭等偏终端消费的场景落地,比如陪伴机器人、康养服务机器人等。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科技、制造企业已入局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拆分来看,一个完整的人形机器人涉及电机、减速器、传感器、丝杠、编码器、电池组等多个细分环节。中国制造的深层优势,正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余欢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有望实现类似当年智能手机或者电动汽车的发展轨迹。
“对标智能手机与电动汽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轨迹的持续周期会更长,赛道容量也更为庞大。”平安基金基金经理张荫先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凭借在智能手机、电动汽车领域积累的雄厚基础,叠加众多企业家、工程师高瞻远瞩、技术精湛的红利,中国供应链将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架海金梁”。
相较而言,国内的优势是可提供规模化硬件,以及把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落地能力,同时国内拥有广泛的制造业场景,可以探索出机器人应用的很多场景。此外,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所占体量超过三分之一,而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机器替人,这意味着中国自身就能为本体厂商提供极为广泛的应用落地场景,为其训练、迭代与升级不断助力,进而加速人形机器人的推广。
2 基金经理重新审视投资逻辑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而言,早期投资大多被认为是主题投资,投资弹性也受到政策驱动、新技术更迭等影响而明显震荡,行情难免反复多轮地发酵。不过,伴随着产业端逐渐成长,产业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成长投资的逻辑也不断得以验证。
值得提及的是,同样作为新兴产业的人形机器人,此轮行情中股价波动最大的却是一些来自所谓“夕阳产业”的传统制造公司。尽管这些公司现在被视为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中的重要主体,但在不久之前,大多数基金经理很难将这些传统制造公司与新兴产业挂钩,更不会将其纳入股票池中。
如今,AI赋能有目共睹,基金经理也开始重新审视人形机器人的投资逻辑。
余欢认为,从估值角度看,现阶段这些公司估值较高,但对于有明确发展趋势的高速成长性行业来说,采用新业务及传统业务分部估值或远期估值折现的方式较为合理。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估值,很多龙头企业当前的估值仍具有合理性。
华北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AI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让人形机器人产业具有较强的爆发性和广阔的成长空间。
国金证券认为,科技巨头量产临近叠加软件模型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投资已从主题投资向景气投资进行了风格切换。
AI技术的不断突破,正让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张荫先称:“AI技术的突破,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进而也拓展了它的边界。”在他看来,可以本着“长期成长股”的策略去投资人形机器人标的。因为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发展、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人类一直追求美好生活等趋势是不可逆的,因此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未来数年无疑将是极具成长性的黄金赛道。除了初创企业,还有家电巨头、互联网平台、汽车公司等接连下场布局,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快速扩容、百花齐放的阶段。
余欢表示,传统的机器人只有“小脑”,只能通过“线性”指令实现相对简单的运动控制,AI技术的发展能为机器人提供更高阶的智力支持,使其实现拟人化的感知、学习以及决策能力,相当于让机器人拥有了“大脑”。他认为,2025年或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行业有望真正实现从0到1的进展。对于渗透率有极大提升空间的这个高速成长性赛道,投资者可用更长期的视角紧密跟踪行业及相关企业的发展,以长期成长股的策略对待相关受益标的。
“AI时代,科技主线有望成为全民共识。”鹏华基金权益投资三部总经理、基金经理闫思倩也表示看好机器人,这是“AI+”万亿空间的产业,从0到1,行业发展刚刚开始,中国迎来再次弯道超车的机遇。
3 主题基金业绩一路狂飙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企业的业绩表现并不算突出。不过,基于对未来潜力的考虑,资本市场仍给予了较高的估值溢价,相关公司的股价也一路上扬,推动提前布局的一些公募基金实现净值攀升。
今年以来,鹏华碳中和主题基金的收益率达到了69.45%,永赢先进制造智选基金则以66.9%的收益率紧随其后。此外,前海开源嘉鑫基金、中航趋势领航、平安先进制造和前海开源盛鑫等基金的年内收益率也均超过50%。从近一年收益率来看,永赢先进制造智选基金、鹏华碳中和主题基金、中航趋势领航等基金均实现了业绩翻倍。
从持仓数据来看,上述基金的重仓股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一些市场感知灵敏的基金经理,已经开始收获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带来的超额回报。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近期软件加速迭代打开了产品力的瓶颈,使得人形机器人进化提速,这也是板块爆发的重要催化因素之一。
余欢认为,后续投资者可以关注人形机器人的标志性事件,比如国内外企业巨头切入机器人行业的进度;核心机器人厂商产品迭代发布及量产、销售的进展;国内外机器人相关重要政策的出台,包括产业基金成立、补贴政策发布、产业联盟建立、行业标准形成等。
闫思倩指出,在平衡技术前景的“想象空间”与财务指标的“现实约束”方面,可以重点关注相关企业过往在技术储备、管理能力、财务状况等方面的表现,对于被实践证实的优秀企业,可以给予其技术前景“想象空间”更大的决策权重;而对于过往财务指标长期不佳的企业,其技术前景的“想象空间”也应该打折扣,在合理的风险范围内去追求更大的投资收益。
4 长期看好 短期保持理性
成长股投资天然具有弹性大、收益高的特征,但业绩波动较大也不容忽视。
对于当下较为亢奋的市场情绪,华南一家公募的基金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表达了个人担忧。他认为,一些公司的估值较高,股价波动加大,投资者应理性投资。
“不少公司的估值的确较高。”张荫先也表示,这里面主要反映市场对机器人量产元年以及未来获得普及的信心,有些公司的估值已经隐含了几年后的收入与利润贡献,如果投资周期较短的话,确实需要注意短期估值透支的风险。在国内外机器人公司的产品落地速度不及预期之下,板块表现可能会出现回调,不过产业发展方向是比较确定的,回调反而给投资者提供机会。
闫思倩同样持有类似观点,她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趋势很明确,但行业格局未定,在投资中应充分考量技术落地周期、地缘政治袭扰、盈利困境等诸多因素,区分情绪驱动、逻辑驱动、产品驱动、盈利驱动等不同类型的投资机会,做好分散投资、理性投资。
她还表示,科技股往往在前期就出现了股价上涨,而基本面则滞后实现。投资者可以更多地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公司技术和产品在行业中的领先位置,以及公司过往的创新与经营能力等。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科技股投资虽然可能带来高回报,但也伴随着技术迭代快、市场情绪波动、没有基本面支撑等导致科技股表现不稳定的较大风险,因此不宜盲目跟风投资,避免因认知偏差而过度集中投资于高风险资产的情况。
目前阶段,机器人“大脑”“小脑”的能力仍需提高,包括上肢的泛化能力要做到“穿针引线”,另外各类感知也需不断强化,进一步提升“快、稳、准”的能力,这无疑涉及软件、硬件等方面的共同持续提升。随着上述通用性能的解决,再逐步提升安全性、续航性等方面的能力。张荫先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遇,但投资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短期涨幅较大可能会面临调整压力,这往往也是投资成长性赛道会面临的问题,希望投资者理性投资。
余欢也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最大技术难点,包括实现更像人的“泛化”通用能力、大幅降本以实现量产等。从现在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人形机器人的部分零部件还存在以低成本量产的难度,这可能会延缓行业的商业化进程。不过,国内企业在降本量产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有能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和本体。此外,核心企业的机器人产品迭代更新速度与量产进度不及预期、机器人使用场景落地情况低于预期等,都可能引发板块大幅调整,这是投资者需要注意防范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业绩表现显著的部分基金明显保持了克制。比如,上述业绩表现较佳的鹏华碳中和主题基金、永赢先进制造智选基金均已宣布,分别自2月24日、2月13日暂停个人投资者的大额申购,将申购、定投上限设置为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