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公司增至32家!今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望突破33万亿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李若菡2025-02-20 12:42

第3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

2月18日,浙银理财正式“落户”杭州,成为首家总部设在浙江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近两年理财公司牌照批设放缓,这也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唯一一家获批开业的理财公司。

市场表现方面,国有理财公司存续规模增长迅速,已突破10万亿元,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专家预计,随着存款利率加快下调,理财产品性价比将更加突出,2025年理财产品规模有望恢复并达到新的高峰。

历时四年终开业

获批筹建一年后,浙商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浙银理财于2月18日正式宣布开业。

1月26日,浙商银行曾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的批复》。公告内容显示,浙银理财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为浙江省杭州市。《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浙银理财开业后,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数量增至32家,与此同时,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应的理财子公司全部就位。

从构想到落地,浙银理财历时四年有余。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11月26日,浙商银行首次透露了筹建理财子公司的意愿,并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已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议案》。2023年12月29日,浙商银行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浙银理财获准筹建。

据浙商银行2024年中期财报,去年3月12日,该行以货币出资方式缴纳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人民币20亿元。同月,浙银理财便开启了“金三银四”招聘模式,面向社会招揽权益投资部、投资研究部等多部门负责人,以及投研部门的投资经理等。

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472.48亿元,净值型理财产品占理财比重100%,其中个人、机构客户资金占比分别为92.36%、7.64%。报告期内,该行累计发行理财产品1236.38亿元,实现资产管理服务手续费收入2.7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浙银理财也是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唯一一家获批开业的理财子公司。随着主要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逐渐设立完毕,近两年来,理财公司牌照获批的节奏明显放缓。近年来,长沙银行、成都银行等也曾透露过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意愿。

“根据普益数据,截至2024年12月,205家非持牌机构存续理财产品(剔除子份额)近2.9万亿元,其中,理财存续规模500亿元以上的城农商行共17家,沪农商行存续规模最高为1780亿元。”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分析指出,“考虑到理财公司运营对注册资本、专业人才、风控体系等要求较高,理财产品规模需达到一定体量才有望实现盈利,存续理财规模较大的沪农商行、成都农商银行等或有望获批牌照。”

普益标准研究员赵伟指出,2025年或将是理财行业变革之年,预计监管将基于投研能力、金融科技基础、运营状况等风险因素考量,适当发放理财牌照“入场券”,尤其可能会优先惠及理财规模较大的城农商行,而部分未持牌的中小银行或转型代销以谋求出路。

年内规模有望创新高

银行理财市场方面,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2025年2月19日,市场上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总量为24848款,存续规模总计27.13万亿元。其中,国有理财公司规模增长迅速,理财存续规模占比由1月底的36.67%上升至37.04%,存续规模也突破10万亿元,约为10.05万亿元。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中邮理财的存续规模已突破了1万亿大关。

2025年开年,理财市场是否迎来“开门红”?

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测算,2025年1月银行理财规模季节性小幅增长500亿元至30万亿元,低于2019年至2024年1月的均值1800亿元(剔除2022年底赎回潮影响)。春节前取现需求,对理财修复造成一定压制,主要体现在现金理财上,1月份现金理财规模下降近2000亿元。但长期来看,理财依然存在修复空间,2月大概率恢复到接近31万亿元的水平。

在明明看来,随着存款利率下调的节奏加快,理财产品性价比将变得更加突出,预期在2025年中,理财产品的规模有望恢复并达到新的高峰,全年规模高点有望突破33万亿元,其中“固收+”理财仍会成为各大理财公司发行的重点产品。

赵伟认为,2025年银行理财市场或将呈现以下几点趋势:规模层面,随着定期存款到期资金的流入和代销渠道的加速扩展,银行理财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竞争格局方面,中小银行将面临调整压力,理财公司内部竞争将愈发激烈;产品层面,低利率环境下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占比进一步收缩,养老类型理财产品在政策引导下迎来发展机遇;配置层面,随着信托收盘价估值方式规范,银行理财间接投资力度可能出现下滑,同时随着中小银行的加速退场,理财公司或将迎来地方性资产配置机遇。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