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发不好做”!银行理财资产配置逻辑深刻重构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刘筱攸 谢忠翔2025-02-20 12:40

银行理财总规模能重归30万亿大关,离不开去年债市走牛与存款迁徙的双重驱动。去年一些已显露的确定性强的趋势,今年还将深刻影响着银行理财的业绩表现。

首先是资产端,结构性“资产荒”延续。近两年央行连续下调政策利率,带动债券收益率连续震荡下行。截至2024年末,在无风险利率已跌破2%的情况下,券商中国记者发现大多数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仅勉力维持在2.4%左右,随着债券利率中枢继续下探,今年中高收益资产获取难度加大,业绩基准进一步承压。

其次是估值端,自2024年以来,理财稳定净值的技术手段,屡被叫停。相关监管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一是规范理财资金以保险资管计划为通道,配置收益率更高的协定存款等;二是叫停违规使用收盘价估值、平滑信托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调节产品净值的不当创新。

这一切约束都指向一个结果—— 银行理财的配置逻辑今年将深刻重构。所以,固收+理财的“+”在哪里?在《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推动下,权益如何增配?记者多方采访并详细梳理了银行理财在策略端和资产端的最新表现。

从策略研发要收益

“好发不好做”—— 这可能会贯穿银行理财2025年主线。

好发,是指产品发行相对容易;不好做,指的是优质资产欠配。在投资者风险偏好趋向审慎的情况下,债券和存款一直是理财资金配置的绝对大头。随着“手工补息”被叫停、理财嵌套保险资管计划投资存款被规范、债市震荡走弱、城投债发行规模与利率持续走低等因素交织,结构性“资产荒”今年仍存。

那么,由于底层资产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叠加此前配置的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银行理财该拿什么去抵补中高息资产,成为了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关注焦点。

“今年理财产品收益将更多来源于资产配置及策略研发能力。为适应客户投资收益及净值稳定的双重需求,理财公司需拓展投资品类,向美股、美债及黄金等多资产多策略要收益。”一名大型理财公司高管此前告诉记者。

他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多名受访人士均表示,今年理财资金的配置可能需要采用更复杂多样的策略,比如增加另类投资、跨境投资以及使用衍生品等,以挖掘潜在的投资机会。

而现在我们确实能观察到,银行理财自去年末开始展示“从策略研发要收益”的架势——比如参与交易所衍生品投资。

这么做的是兴银理财,2024年12月24日,兴银理财通过旗下理财产品先后在深沪交易所成功落地银行理财公司首笔场内ETF期权直投业务。据记者了解,参与ETF期权直投业务的理财公司,需要在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的前提下,完善ETF期权相关的投研、交易、风控、结算等流程。

兴银理财当时表示:从单一策略优化到多元组合构建,ETF期权凭借其独特的风险对冲与收益增强功能,全方位丰富了投资策略的内涵与外延。

从多资产要超额收益

从今年新发产品的形态,我们能观察出银行理财正在“从多资产要收益”。

为了兼顾投资者“想追高又怕踩空”的心态和保守的风险偏好,掘“金”理财产品近期密集发行。截至2月19日,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有36只名称含有“黄金”字样的理财产品处于待售状态,管理人包括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兴银理财。

这些待售黄金产品多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产品结构包括不限于自动触发、二元结构、鲨鱼鳍等。以招银理财发行的黄金结构性理财产为例,其产品配置策略为:不低于80%资产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预估固收资产收益投资于挂钩黄金的期权,最低损失为期权费,但可以分享黄金上涨收益机会的策略。

除了黄金,银行理财也正向美元资产要收益。截至2月19日,有多达255只名字含有美元的产品待售。据券商中国记者长期追踪观察,这一趋势从去年末就开始,名称带有“美元”“全球”“QDII”等字样的产品持续批量发行。从资产投向来看,多数产品配置了美元存款存单及美国国债,业绩基准大多数较配置国内债券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更高。

“增加海外投资敞口”是多家机构的一致观点。

汇华理财近期指出,在国内债券市场回报渐趋平淡之际,海外资产配置或能提供更高的回报.

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此前表示,2025年理财公司应积极把握美国高利率环境及降息周期,提高针对美债、美股的资产研究及产品布局,提高跨境类产品投资收益,同时加大黄金配置力度。

贝莱德建信理财总经理张鹏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也指出:今年理财公司需要利用好海外市场的投资机会,灵活使用、配置各类跨境投资组合工具,争取从全球更深的市场寻找收益。

所以,回到“银行理财2025的超额收益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实际情况已经作答:从策略研发及增配多资产来。

增配权益有了更加适宜的方式

虽然“银行理财入权益”高呼多时,也虽然多家主要理财公司经过长期建设已基本建成了囊括转债、红利、价值、宽基、黄金、全球配置、量化等在内的权益资产投资体制机制,但不论是从产品端还是资产端,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的占比实在是不大。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下称《2024银行理财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权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只有 0.06 万亿元,占比只有0.2%。理财产品资产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只有0.83万亿元,占比只有2.58%。

而且,理财产品结构正在进一步单一化。截至2024年末,低波的现金类和固收类产品合计占比已经达到97.3%,而股混类产品规模合计仅约0.8万亿元,相较2019年末的5.3万亿元还大幅缩水了。

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依旧居主流,这使得理财产品进一步向中低风险集中。2024年末,一级(低风险)、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已高达29%、67%,而三级(中风险)、四级(中高风险)、五级(高风险)三档理财产品的规模占比加总才4.3%。据中金公司的研报,中风险产品占比合计2024年6月末是进一步下降的。

上述不仅与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整体较低有关,也与目前一些机制性的堵点存在有关。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马鲲鹏团认为,理财公司发展权益投资存在两方面的主要约束:一方面,理财公司基本承袭了母行的渠道和客户,客群偏好与固定收益类产品更为匹配,对权益类产品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理财公司对权益投资的经验和能力均处于培育阶段,在投研能力建设、人员团队建设、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仍有欠缺。

招银理财首席产品官郑福湘此前在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4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圆桌对话环节上谈及一个差异化角度:投资者首次购买股票型R4(中高风险)、R5(高风险)产品仍须到柜台面签,以及银行理财截至目前尚未获准在互联网平台及券商平台销售等,都会将银行理财局限在银行这个渠道本身。

去年11月,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出席论坛上呼吁,银行理财应逐步向中长期限产品引流。他建议从银行理财参与养老体系建设着手,引入长期限增量资金;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理财参与资本市场相关税费政策。

综上,业内对2025年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优化是有期待的。今年一开年,政策号角又吹响,且政策红利已至。

上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专门在“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的表述里,明确提及“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某理财公司权益投资部门负责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方案》颇具实操性,应该是充分调研过后得出的更具可行性、更贴合银行理财资金目前性质的方式。“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属性以及客户偏好,决定了理财资金很难一下子将权益占比,尤其是直投股票的占比放得很高。现在实施方案里面说的参与定增,就比较可行。我们之前以战投身份参与REITS,我们现在也会积极探索参与定增。”该名负责人说。

校对:姚远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