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理财公司都在着手布局权益市场,但在经历了近年来股市低迷和债市波动后,当前理财产品投资者更加谨慎。在含权产品历史业绩大幅提升和财富效应明显显现之前,含权产品整体上还是难上量。”某股份行理财公司投资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截至2月18日,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建信理财、浦银理财等理财公司陆续披露2024年下半年理财业务数据。从中不难看出,权益类理财产品在理财公司各类存续产品中属于“小透明”。多家理财公司权益类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占比均不足1%,还有部分公司尚未推出权益类产品。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年末,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较2024年上半年末也有所下降。
步入2025年,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利好银行理财权益资产配置。但业内人士认为,受制于客户需求、市场环境、投研能力和监管约束等因素,理财资金布局权益市场仍有堵点待打通。
权益类产品极度小众
截至2月18日,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目前已有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建信理财、浦银理财、苏银理财、南银理财、杭银理财、青银理财、恒丰理财等理财公司披露了2024年下半年理财业务数据。
整体来看,在上述9家理财公司中,截至2024年末,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建信理财、浦银理财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均超1万亿元;浦银理财、南银理财、苏银理财等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
值得注意的是,权益类理财产品在理财公司存续产品中依然式微。多家理财公司权益类产品数量和规模占比均不足1%,还有部分公司尚未推出权益类产品。从行业整体来看,此现象较为普遍,《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29.1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为97.33%,较当年年初增加0.99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0.06万亿元,其中由理财公司发行的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0.03万亿元,占比0.11%,较当年上半年末占比下滑0.01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2024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中权益类产品占比下行,主要受市场环境、投资者偏好、机构策略等多重因素影响。
上述某股份行理财公司投资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24年下半年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阶段性下行幅度尚在正常范围之内,目前权益市场热度刚起来,权益类新产品的设计和发行需要一定周期,新发含权产品规模如果赶不上到期的产品规模,自然会导致当前存续的含权产品规模占比下行。”
同时,他也坦言,短期内理财资金投入权益市场的规模难有明显提升,“目前各家理财公司都在着手布局权益市场,一方面是为了顺应政策导向,另一方面是在低利率环境下谋求转型的必然选择,但是理财客户群体偏谨慎的风格未变,在权益类理财产品有较好的业绩之前,相关产品很难上量”。
“权益市场波动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分析称,“叠加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2024年下半年权益市场表现较为低迷,‘9·24’之后,股市一度出现大涨但并未形成持续性的行情,这一方面未对理财的新产品发行创造太好的机会;另一方面,部分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投资人可能选择赎回理财产品,转而投向股市。此外,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的竞争力较强,分流了偏好权益资产的投资者。”
权益投资堵点尚待打通
进入2025年,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利好银行理财权益资产配置。但业内人士认为,受制于客户需求、市场环境、投研能力和监管约束等因素,理财资金在权益市场的布局仍存堵点。
“客户风险偏好较低是主要障碍。银行理财客户以稳健型投资者为主,对权益资产的波动容忍度较低,导致权益类产品需求不足。”曾刚说。
“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银行对其购买产品的资格会有一定限制。”某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产品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权益类产品风险等级较高,需匹配激进型或进取型投资者。但从目前的客户画像来看,保守型、稳健型客户占绝大多数,因此不少客户是没有购买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权限的。这也是我们少发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原因之一。”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3.83%。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虽较当年年初有所增加,但仅为5%左右。
“此外,R4、R5风险等级的产品销售合规性要求较高,例如需要客户在柜台面签、做风险评估、进行录音录像等,操作便利性相对较差,导致客户接受度不高、购买不积极。”上述某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产品部相关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投资权益资产的风险管理、资本约束和流动性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从制度看,理财产品投资股票、基金还面临集中度要求等约束,增加了理财公司布局权益投资的难度。
此外,“理财公司权益投资能力不足。相比公募基金,理财公司在权益投研、主动管理能力和专业团队建设方面仍存在差距,在权益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叠加外部风险等因素,理财公司在权益投资方面态度更为谨慎。”曾刚表示。
“固收+”成权益布局突破口
截至2024年年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30万亿元,投资者超1.2亿个,银行理财是居民投资理财的重要选择。
“理财资金入市将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也将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但短期内不宜高估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从中长期看,随着支持政策出台和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权益类产品数量可能增加,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深度有望稳步提升,理财资金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
近期,不少理财公司发布2025年资产配置展望,对权益市场行情持乐观态度。招银理财董事长吴涧兵认为,受益于政策支持和企业盈利改善,2025年权益市场有望逐步回暖,呈现较好的配置机会。理财公司需要积极把握机遇,抓住行业性、趋势性投资机会,提升含权产品比重,加大以“固收+”为代表的产品布局力度。
“今年在布局权益市场方面,我们将增加多资产、多策略产品创设,丰富产品风格,针对不同风险偏好客群推出不同产品,逐步增发含权理财产品。在产品设计上,我们将以主动管理的‘固收+’产品为主,同时加大以多资产策略指数为主的被动产品设计力度。”上述某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产品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理财公司对被动指数基金的配置热情较高,理财公司投资股票越来越喜欢借助ETF,特别是宽基ETF越来越受到理财资金青睐。”
中信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显示,从配置结构来看,2025年以来,“固收+权益”产品设计趋势愈发凸显,1月纯固收产品规模增加1300亿元,含权的“固收+”产品规模增加1800亿元。继2024年12月猛增2500亿元后,1月“固收+”保持增长态势。
曾刚建议,理财公司加大权益资产投资力度,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提升投研能力、优化产品设计,并积极适应市场和监管环境。其中,提升权益投研能力是关键。理财公司应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完善投研体系,借鉴公募基金的经验,提升主动管理能力,精准把握权益市场投资机会;优化产品设计,通过推出多元化的权益类产品(如混合型、定开型产品),逐步引导客户接受权益投资。同时,可通过分级产品设计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需求。
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理财公司布局权益投资的重要一环。业内人士认为,培养客户形成合理的风险认知,帮助客户树立长期投资理念,降低对短期波动的敏感性,才能增强投资者对权益类产品的信任,从而提升对权益类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