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体系加速完善,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家至5家。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型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储能技术不断进步,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日渐清晰,正逐步开启能源领域的新篇章。
首先,技术创新是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创新贯穿于储能技术研发、性能提升、成本控制等多个关键环节,为新型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比如,从电池材料创新来看,相关企业不断探索新型材料体系,力求突破传统储能电池性能瓶颈。
《方案》提出,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加快锂电池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事实上,近年来,电池技术已呈现“全面开花”态势。锂离子电池不断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好的安全性。不少企业更是不断加码钠离子技术研发,致力于提升钠离子电池的性能和产业化水平。除电化学储能外,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也在快速发展。
其次,产业生态的完善是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到中游的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再到下游的储能电站建设和运营,各环节企业紧密合作,形成高效的产业协同效应。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共同攻克技术难题,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储能行业竞争加剧,行业业绩整体承压,只有加强产业协同才能逐步改善供需格局。《方案》提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布局和运行监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笔者建议,在强化产业协同方面,一是要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企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矿产资源充足等地区聚集,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要稳定供需关系,系统性确定新型储能需求,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保障和创造需求的高效联动发展,引导上下游稳定预期,完善配套体系。
最后,应用场景的拓展为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电源侧,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的结合日益紧密,通过配置储能,能够有效平滑新能源发电的出力波动,提高新能源的并网稳定性和消纳能力。在电网侧,储能可用于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在用户侧,工商业用户和居民用户对储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随着AI算力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快速增长,成为绿电装机的驱动因素。但由于绿电存在波动性,以及电网的承受能力有限,“算力+储能”有望打开新的应用和成长空间。《方案》提到,拓展用户侧储能多元应用。面向数据中心、智算中心、通信基站、工业园区、工商业企业、公路服务区等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和用电量大的用户,推动配置新型储能。
总体来看,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路径已日渐清晰,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完善、应用场景拓展的共同推动下,新型储能产业有望逐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