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 全球船舶工业维持高景气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王文嫣2025-02-19 08:11

2025年伊始,我国船舶工业捷报频传。1月15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下称“外高桥造船”)实现了全船贯通的关键节点。当日,在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恒力重工二期项目“未来工厂”投产,未来将有大量高附加值绿色船舶和高端海工装备从这里起航。

2024年是船舶工业的大年,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数据都十分亮眼。展望2025年,业界专家认为,船舶工业将继续乘势而上,未来4到5年行业仍将维持高景气度。目前,产业链上下游正在抓紧时机向多个维度深入,引领新航向。

船舶工业高景气

市场需求有分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1月16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8%;截至2024年12月底,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7%、74.1%和63.1%,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50.3%、68.2%和55.4%。

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森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累计新船订单成交量为2412艘,相较于2023年增长34%,创下过去17年来的最高纪录。

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和2024年是航运业整体利润水平最高的三年,船东订造新船、更新船队的动力十足。近年海运价格高企多由地缘冲突和突发事件推动,这也令航运市场后期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挪威船级社(DNV)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经理科莱表示,展望2025年,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抑制2025年造船市场的需求。但他看好长期的船队更新需求以及绿色航运政策对造船市场的积极影响。

“我们的手持订单已安排至2028年。”外高桥造船党委书记、董事长,国产大型邮轮项目总经理王琦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外高桥造船在订单方面仍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另有来自国内其他头部船厂的一线专家向记者透露,有的船厂手持订单甚至已经排到2030年,2025年和2026年基本不愁优质订单。从具体船型来看,随着2万标准箱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纷纷交付,来自箱船市场的订单将逐步从超大型船转变为7000箱至1.4万箱的大型和支线箱船。

科莱更看好油轮、多用途船订单的增长潜力。相比大型集装箱船,他认为支线集装箱船可能会更有需求,但汽车运输船的需求可能会有回落。

原材料价格回落

产业链效率提升

近年来,造船的主要原材料钢材价格持续回落,有助于造船业利润水平进一步提升。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部分优势船型的单艘利润超过1亿元。

记者从船厂一线了解到,目前相关船厂对利润水平较低的订单已基本消化完毕。近年来,新接订单大多附加值较高,利润相对合理。同时,船厂积极通过数字化管理、节拍化生产缩短建造周期,提质增效成果突出。有的船厂透露,将抓紧这个高景气周期完成“产能倍增”目标,从而进一步提升优势船型的竞争力。

上海钢联钢材事业群中板分析师杨雪表示,造船钢板的成本约占造船原材料成本的65%至70%,原材料成本在造船总成本中占三至四成,因此造船钢板价格变动直接影响造船成本。近年来,由于全球航运市场复苏和新船订单的增加,造船钢板的需求显著增加。但受钢材供需错配因素的影响,2024年造船钢板价格下挫,在9月创新低,达到3770元/吨,较年内高点下挫了800元/吨。截至2025年1月16日,全国造船钢板汇总均价为4010元/吨,同比下滑10.95%。

船厂相关人士认为,未来船用钢板价格或持续处于低位,对造船行业继续构成利好。

行业持续复苏为造船业生态带来新变化。2025年1月15日,恒力重工二期项目“未来工厂”投产仪式在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未来工厂”重点聚焦超大型油轮、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海上浮式风电、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绿色船舶和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务。

其实,恒力集团2022年才跨行进入船舶制造业。恒力集团专门成立恒力重工,竞拍收购闲置10年之久的原STX(大连)资产。在全面运营后的第二年,恒力重工就陆续迎来首制船提前交船、首制发动机成功交付、第一艘30.6万吨超大型油轮下水、各类超大型船舶相继开工等重大里程碑。目前,恒力重工已开工建造30多艘船舶,造船订单已签到了2028年。

此外,在停产近10年后,中国曾经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在2024年底更名为“新熔重工”,重返全球造船舞台,且获得海外船东多艘新船订单。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绿色船舶需求增加

克拉克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中,替代燃料船占2024年订单总吨位的50%,创历史新高。展望2025年,市场对替代燃料船及船舶燃料系统改造的需求仍将维持。这也给造船产业链更多环节带来机遇。

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在绿色低碳船舶研发方面,公司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据统计,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2024年船舶设计合同签订艘数在国内市场份额接近30%,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在2024年举行的德国汉堡海事展上,该设计院集中展示了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27500标准箱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20000标准箱氨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16000标准箱LNG双燃料动力大型集装箱船、103000立方米大型乙烷运输船、93000立方米大型液氨运输船等五个船型。

据相关船舶设计院所透露,目前船舶设计环节的利润率超过12%。天海防务接受调研时透露,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提升至16%。截至2024年12月13日,在手的船舶建造订单(包括待生效的订单)金额超过160亿元。

2024年,中远海控多次发布消息称,将对多艘集装箱船进行甲醇双燃料动力改装。这又开启了一个新市场。相关公告显示,中远海控间接全资子公司中远(开曼)水星有限公司曾与扬州中远海运重工签订4份补充协议,同意将之前订造的4艘16180标准箱集装箱船的动力由单一传统燃料动力改造升级为传统燃料加甲醇双燃料动力,每艘船价格增加2850万美元,4艘船价格合计增加1.14亿美元。行业人士透露,由于燃料系统改造属于重大工程,不仅需要船舶设计参与,执行改装的企业的利润率也明显高于造船环节。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