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有“降温”迹象。2月17日,全国碳市场再次出现“单日无成交”现象,这已是节后全国碳市场第5次出现此现象。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自去年年底结束“2023年度配额清缴工作”以来,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持续下降,“潮汐现象”明显,即临近履约期交易量明显放大,碳价跟随上涨;其他时间段交易量较低,碳价也随之下降。
未来,碳市场的“潮汐现象”有望改善。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在绿色金融方面,《意见》提出,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功能,对稳定企业经营、活跃商品流通、服务保供稳价发挥着积极作用。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和期权产品,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进行风险管理,通过活跃交易行为,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
碳排放权期货有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落实我国“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通过碳价格信号引导企业控排,兼具灵活性和经济效率。不过,当前全国碳市场仅限于现货市场交易,参与方主要是与碳排放相关的企业,以电力企业为主,市场相对封闭。
去年,碳排放权市场政策密集出台,全国碳市场交易量进一步活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创全国碳市场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年成交金额新高。但今年春节前后,全国碳市场出现明显“降温”。
谈及当前全国碳市场交易量仍不稳定的原因,广东埃文低碳科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高国辉认为,当前我国碳市场具有“潮汐现象”。此外,目前全国碳市场只有现货交易,且受政策影响较大。碳市场的波动有较为明显的履约驱动性质,即每次临近履约期尾声,碳配额往往量价齐涨;等到配额清缴工作结束,交易量又明显降低。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短板日益明显,上市碳排放权期货被业内视为丰富碳金融产品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功能,期货市场适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和期权产品,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进行风险管理,通过活跃的交易行为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使碳交易更为高效。
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认为,金融衍生品对市场会起到“放大器”作用,能够支撑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碳市场也不例外。比如,欧盟碳市场绝大部分的交易来自衍生品。因此,未来我国碳金融产品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目前我国碳市场仅有现货交易模式,企业无法有效通过金融工具对冲碳价在长期上涨过程中面临的成本风险。”中信期货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组负责人张默涵表示,从海外碳市场的发展来看,欧洲碳期货的年度交易量超过70亿吨,其中大部分的交易量集中在期货市场。同时,从欧洲碳配额期货持仓也能够发现,欧洲控排企业在积极使用碳配额套期保值工具,对冲未来碳价波动风险,从而稳定企业生产成本。
推出碳排放权期货,也能提升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影响力。高国辉表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推出碳排放权期货将增强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中的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提供有力支持。
需加强市场主体对期货市场的认知
尽管推出碳排放权期货一直是我国碳市场发展的重大既定目标,并写入了多个重要文件,但当前我国推出碳排放权期货仍面临不少挑战。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赵亮认为,我国碳排放权期货市场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跨部门治理协调的复杂性。一方面,碳排放权期货交易体系需同时衔接环保部门的配额分配机制、第三方机构的CCER核证流程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市场规则制定,实际操作中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全打通,如地方试点市场与全国碳市场配额转换规则尚未完全统一,导致期货合约设计面临数据真实性验证难题。另一方面,CCER项目重启后减排量的认证标准、交易规则如何与期货市场挂钩,仍需生态环境部与金融监管部门共同细化指引,这种协调成本可能延缓市场创新进度。
此外,记者注意到,碳排放权期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交易规则、市场监管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李菁告诉记者,在法律法规方面,虽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但缺失专门针对碳排放权期货的法规细则,交易各关键环节规定不明,难以规范市场、保障权益。同时,其与《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现有法律的衔接有待解决,从而避免冲突与监管空白。
中信建投期货研究所联席负责人田亚雄也认为,碳排放权期货的推出需要完备的制度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健全的法律体系。
稳定活跃的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础。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全国碳市场的现货基础有待夯实,相关主体也需进一步加深对期货市场的认知。
“当前,我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和活跃度相对较低,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交易成本增加,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市场效率。”格林大华期货首席专家王骏表示,由于缺乏多元的参与者,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也进一步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同时,许多企业和投资者对碳市场的认知不足,缺乏参与积极性,从而限制了市场的规模和深度。
碳期货市场发展蓄势以待
作为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期货行业应积极主动聚焦产业需求创新服务,在助推碳排放权建设方面贡献“期货力量”。
广期所自设立之初,便肩负着服务绿色发展的重要使命,制定了服务绿色发展的系列品种规划。据了解,近年来,广期所稳步推动碳排放权等战略品种研发,围绕合约规则设计的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实地调研。比如,与清华大学、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信息中心、中电联等智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基于研究成果编写《期货市场完善碳定价机制探究》一书,提出我国发展碳期货的思路;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及其旗下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签署谅解备忘录,其中提出在碳排放权产品互挂、数据合作等方面定期沟通。当前,广期所已基本完成碳排放权期货合约制度的设计方案,接下来将稳妥推进碳排放权期货上市,做精做细碳市场基础研究,完善碳排放权合约制度关键设计。
顺应绿色发展潮流,期货公司也早有准备。据中信建投期货副总经理祝强介绍,他们公司正积极配合相关监管部门,参与绿色低碳期货期权品种的研发与设计工作。同时,积极开展面向实体经济企业的专项培训和宣传活动,帮助企业了解绿色低碳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的特点、功能和应用场景,以及提高企业管理层和相关业务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管理意识。
抢先机, 赢未来。赵亮建议,期货公司可以联合广期所搭建碳市场模拟交易平台和投教体系,组织实体企业参与涵盖碳配额拍卖、CCER对冲及跨期套利等场景的实战演练;开发模块化培训课程,包括碳排放核算基础、期货套保策略设计等内容,并联合第三方大宗商品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如针对电力企业设计“绿电+碳期货”组合期现交易操作手册,帮助其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