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步入发展快车道 拓展应用场景成关键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陈霞昌2025-02-18 06:49

证券时报记者 陈霞昌

“公司今年已经成立。现在已经在申请售电牌照了,明年会进入虚拟电厂市场。”去年底,王宇(化名)辞去了工作15年的深圳一家市属国资电厂的工作,选择创业。而他创业的方向,则是当下火爆的虚拟电厂业务。

电力市场化催生机会

“我原来所在的电厂,经营一直很稳定,待遇也不错。但向市场化转型的速度太慢了。而市场化是整个电力市场改革的大方向。”王宇谈到辞去让人羡慕的电力系统工作时这样解释。

“电力体系的改革,让这个市场充满机会。就我所知道的,去年一家小型售电企业利润就超过5000万元。”

所谓的虚拟电厂,是指通过能源互联网技术,把散落在用户端的充电桩、空调、储能等电力负荷整合起来,变成具有一定规模、可调节负荷资源的电源协调管理系统。相较于真实的电厂,虚拟电厂像是一个电力服务的“管家”角色,其功能和意义,甚至远超实体的电厂。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段,虚拟电厂通过调度资源,降低用电功率,实现特定时段内的负荷调节,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又可以削峰填谷,提升电网的经济运行水平。

而深圳的虚拟电厂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深圳虚拟电厂调控管理云平台正式上线;2022年,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正式揭牌,设在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标志着深圳虚拟电厂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据悉,这也是国内首家虚拟电厂管理中心。

2024年,深圳市发布虚拟电厂调控管理云平台3.0,升级空调负荷智能调控功能、上线低碳调度功能。目前该平台已接入充电桩、楼宇空调、光伏等9类共计5.5万个可调负荷资源,总容量逾310万千瓦。截至2024年11月,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已累计接入59家虚拟电厂运营商,接入容量达到380万千瓦,最大可调节能力为84万千瓦。

数据显示,在深圳所有可调负荷资源中,空调负荷占比四成左右,是绝对大户,可调潜力巨大。打开3.0平台,深圳地图上清晰呈现出已接入虚拟电厂的空调资源所在楼宇的位置,进一步点击,各楼宇空调能耗及其运行负荷等数据更是一目了然。得益于数字电网的支撑,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可以在电网应急时刻远程精准柔性调节相应楼宇的空调负荷。

据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将加快推动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V2G(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等分布式能源接入虚拟电厂集中管理;探索开展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平台建设、运营和管理;研究分布式能源交易及消纳量的核算、监测和认证;配合开展绿电交易业务,并提供相关服务等工作。

预计到2025年,深圳将建成具备100万千瓦级可调节能力的虚拟电厂,逐步形成年度最大负荷5%左右的稳定调节能力。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不管是对售电方,还是买电方。”王宇说,“现在很多新能源发电厂和电网之间是固定价格售电。未来,新能源发电厂需要进入市场,寻找自己的客户。”

市场高速发展

“就我所知,目前市场仍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王宇说。

总部位于浙江安吉的能链智电在2023年就宣布进军深圳虚拟电厂业务。该公司表示,其虚拟电厂系统近期已通过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性能测试,取得深圳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资质。据能链智电虚拟电厂产品负责人张婧介绍,该公司推出的虚拟电厂产品,是以充电场站为核心场景,将分散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储能设施、分布式光伏等负荷资源,通过云端进行高效聚合,形成可控的管理单元,并借助光储充柔性管理、智能调度、能量控制等方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响应电网调度需求,帮助充电场站降低用能成本。而深圳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将会大幅推进本地虚拟电厂的发展。

据能链智电研究院推算,从2022年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由1310万辆增长至1.45亿辆,预计公用充电量将从137亿度增长至3378亿度,电动汽车、充电桩、分布式光伏、储能设施等多种负荷资源,对电网构成挑战。而虚拟电厂将强化电力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协同互动,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与运行效率,并将在降低电网运营成本、平抑电网峰谷差、实现精细化用能管理、促进新能源消纳、助力碳中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来自澳大利亚的虚拟电厂运营商GTL集团同样对大湾区市场的发展前景抱以厚望。该公司目前为南澳大利亚头部的虚拟电厂运营商,市场份额达到28%。公司中国业务负责人孙钰告诉记者,GTL集团在澳大利亚运营时间超过10年,也极为看好国内市场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大湾区市场。他希望公司独立研发的GTL电池组调度算法能够早日进入中国市场。

应用场景仍待拓展

充电桩可以说是虚拟电厂能看到的最大应用场景,这也是目前资本市场较为看好的行业。但该场景能有多少应用,市场参与各方并不统一。

储能领跑者联盟代表阮志军就曾表示,对于充电桩的成功经验,能否向更广大的园区、工厂、售电公司等推广,是虚拟电厂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电网行业非常理解充电桩的业务,这是虚拟电厂在充电桩成功应用的前提。但是能否推广到更多的行业,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阮志军表示,电网行业非常理解104协议等行业协议,但是这些技术体系对很多行业来说却是天方夜谭。还有电网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化集成都有成熟的产品,可很多行业连表计采集量测都有很多的问题。我亲眼看到有的行业SCADA系统运行在WinXP系统上,甚至源代码都找不到了。

“技术只是一方面,因为电网(包括充电桩)的核心业务就是电,但是很多行业,电只是非常边缘的一个业务,他们对于电的理解和需求都是跟电网企业不一致的。所以,未来的发展如何,不能低估困难,但是前景依然是光明的。虚拟电厂(也包括其他综合能源业务)确实能改善很多问题。”阮志军表示。

王宇也表示,很多用电大户都在工业园区,这些是虚拟电厂未来发展的重点客户。但目前来看,还有很多用电大户仍然从传统电厂进行购买。未来如何开发这些客户,将决定新公司能做多大。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