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贺觉渊
2025年开年,经济呈现“开门稳”,信贷实现“开门红”,超出市场预期。中国人民银行2月14日公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4.9万亿元的高基数还略高一些,为年初经济平稳开局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受益于表内贷款较快增长、政府债券加快发行,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06万亿元,同比多增5833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保持在较高水平。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口径调整后的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0.4%。
有银行人士反映,1月信贷数据较好有春节因素的影响。从过往经验看,对于下个月数据,届时与1月数据合并观察会更合理,可以熨平春节效应等因素扰动。总的来看,随着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协同发力,有效融资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为金融总量增长提供坚实稳定的基础。
新增信贷助力经济平稳开局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超5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4438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78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008亿元。
从新增信贷结构成色看,“两重两新”信贷需求加快释放、居民住房贷款需求企稳回升、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信贷增速快等都是当月亮点。
2025年,中央明确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据西部地区一国有大行分行人士反映,今年各地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尽早启动的劲头很足,带动基础设施贷款较快增长。数据显示,1月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3.46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31万亿元。
住户贷款中,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当月增加4935亿元,表现不俗。记者从央行了解到,1月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447亿元,同比多增1519亿元,反映出居民住房贷款需求企稳回升。另据一家规模较大的农商行有关人士表示,今年1月,该行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量、发放笔数均同比增长超30%。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一直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贷款利率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据了解,1月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4%,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80个基点。
政府债券发行提速支撑社融
1月,社融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5833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22万亿元,同比多增3793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933亿元,同比多3986亿元。
整体来看,1月社融规模增速保持较快水平,主要得益于表内贷款的较快增长以及1月政府债券发行提速形成了重要支撑。当月,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净融资额近7000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近4000亿元。
1月政府债券的加快发行,并未体现在当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中。据专家分析,政府债券发行后形成的财政存款有所增加,但该部分存款不计入M2,叠加当月理财分流、去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1月M2增速稳中略降。
考虑到后续政府债券发行融入的资金逐步支出,将转化为企业存款计入M2中,市场专家认为,未来M2增长有望加快。
M1“上新” 去年12月增速已由负转正
货币供应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总和,是金融统计和分析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货币分为流通中货币(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三个层次。市场一般认为M1是当期经济活动的反映。
今年1月起,M1开始按新口径统计。“上新”后的M1在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后,统计口径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1月末,M1增速从上月的同比下降转为同比增长0.4%。
谈及统计口径修订的原因,央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此前解释道,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金融工具流动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符合M1统计定义的金融工具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需要考虑对M1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优化。
业内专家表示,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一并纳入M1后,能够有效缓解春节前集中发放工资等导致的企业-居民活期存款“跷跷板”效应。据市场机构普遍分析,修订后的M1增速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性将增强。
按可比口径回溯后,2024年10月起M1增速降幅逐渐收窄,去年12月M1增速已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