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出海就出局”已成为很多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助力中国企业精准把握发展方向、提升出海“软实力”,2月13日,一场以“开年第一问:信心与责任出海”为主题的国际化研讨会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信出版集团、联想集团联合主办。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速,从传统“老三样”到“新三样”,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新面貌。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近3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东盟、拉美、非洲和中东等地区,也凭借着丰富的资源与年轻的人口结构,成为中国企业追逐的新热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依视路会计学教席教授、副教务长许定波指出,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全球货物及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GDP的比重长期维持在30%左右,2024年,全球贸易增长了1万亿美元,达到33万亿美元,是全球贸易的最高纪录。这表明全球经济的风险虽有增加,但整体仍保持增长态势。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秦朔表示,当前中国企业正在迈向“出口+出海”的“双出时代”,中国未来重大的战略机遇就是出海。而这一轮中国企业出海的本质,是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和中国新能力的全球化。
“当前全球对于制造业供应链的本地化、在地化、近岸化、友岸化的需求都提升了,过去全球的高效供应链慢慢地会向多链化、分链化转型。”秦朔分析,“与此同时,中国已不再是早期仅仅拥有廉价劳动力,中国能力中的“含质量”在持续提升,持续进行技术、品牌、创新链的出海,并将优秀人才派往海外,甚至直接在海外创业。”
然而,企业出海面临诸多挑战,市场开拓、公司治理等难题层出不穷。据了解,自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按下加速键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如何融入海外市场、真正在当地落地生根的挑战。
许定波表示,尽管“走出去”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企业要对未来长期保持信心,继续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
财经作家、《出海》作者刘利平指出,过去的至少十年里,全球化似乎更像一部折叠屏手机,在技术伦理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张力中开合。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背景下,责任与信心这两个命题的讨论都变得迫切与必要。
在秦朔看来,中国企业接下来的全球化,走得好不仅可以造福全世界消费者、本地供应链,同时可以超越自己,“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从卷赢的思想转变为共赢的思想,要将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方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校对:杨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