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下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上海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基本情况,发布《上海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计划(8.0版)》(以下简称8.0版计划),并通报上海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典型案例、事例和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相关建设举措。
8.0版计划出炉瞄准企业实际需求
过去一年,上海法院紧盯审判质效、锚定重点领域、强化府院联动,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建立了一批示范性制度、突破了一批关键性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比如,2024年一审商事案件平均审理期限下降至48天,破产案件平均办理时间缩短121天,司法委托鉴定平均用时在2023年下降20.7%的基础上再下降9%,“核查一件事”系统实现10项破产企业涉案信息的“一网通查”。
近期,根据2025年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和《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相关部署,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制定了8.0版计划,将企业的实际感受作为评判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的核心标准,结合面临的形势、任务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据介绍,8.0版计划从6个方面提出15类举措,细化分解为50项具体任务,将顶层设计“最初一公里”的意图,细化到市场所需、企业所想、群众所盼的“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举措。据悉,8.0版计划总体聚焦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更加注重把握营商环境的底层逻辑,更加注重回应经营主体关切的突出问题。
比如,在服务重大战略实施方面,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在提升审判执行质效方面,聚焦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在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建立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涉外商事纠纷协议管辖示范条款机制。同时,依法规制滥用举报权利的职业索赔行为,依法严格审查涉企行政检查案件。在深化破产运行改革方面,以数助办案、府院联动为抓手,支持破产行政事务协调机制运行,支持建立完善市场化庭外重组机制等。
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助营商的优势?“以数字赋能提升商事纠纷解决的质量和效率仍然是今年工作的重要内容。”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强调,“我们将紧紧围绕关键环节、聚焦优质场景、突出实战实效,进一步助推数字法院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全域发力。”
20件案例事例释放典型示范效应
发布会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还分别通报了10个典型案例、事例。这些案、事例有些依法保护了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有些助力完善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营管理制度,有些推进破产审判制度机制建设,助力市场优化和资源再配置。
其中,10个案例涉及规范公司治理、保护知识产权、健全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上海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实践。
比如,“某贸易有限公司与江某等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案例中,准确认定高管自我交易行为范围,对高管为牟取高额利润损害公司利益的隐蔽行为进行规制,彰显了公司法促进公司治理的制度价值,维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某株式会社申请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民事裁定”案例中,法院承认日本民事再生程序指定的监督委员身份并给予其履职协助,展现我国法院积极参与跨境破产司法协作的开放态度。
10个事例涉及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平台、企业涉诉信息澄清机制、数字经济“审研学”工作机制、长三角一体化司法协作等多个方面,有效提升商事纠纷解决效率,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解决。
比如,“依仲裁机构申请开具调查令”事例中,创新构建全国首个“仲裁申请司法调查令”工作机制,破解商事仲裁“取证难”痛点,助力上海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建设。“深化落实企业破产浦东法规”事例中,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破产办理“浦东模式”,为国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先行探路。
对标国际国内最佳实践 打造国际影响标杆性案例
高质量的国际商事审判既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上海国际商事法庭2024年12月30日揭牌成立,自2025年1月1日起依法集中受理涉外商事及仲裁司法审查、涉外商事调解协议确认等案件。自成立以来,法庭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谋划推出提升涉外法治化营商环境系列举措,包括加快完善专业化审判机制,加快夯实国际化审判能力,加快提升审判数字化水平等。
与此同时,打造具有规则引领意义的精品案例,用实践案例阐释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的理念、主张和成功实践,是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重要职责使命。因此,法庭将不断健全涉外精品案例“选、育、编、宣”全流程工作机制,推进国际商事审判“上海规则”产出,为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商事规则体系贡献中国法治力量和上海智慧。
下一步,上海法院将持续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工作合力,纵深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推动更多创新举措落地生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司法动力。
校对:吕久彪